日前,世界泳联正式公布了在过去一年里,对全世界游泳运动员兴奋剂检测的数据。在这份数据中,中国游泳运动员的数据亮了。对此,有网友直言不讳,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游泳运动员确实受到了重点关照,欧美一些媒体的质疑和抨击,如今看来真的很搞笑。



作为竞技体育公平性的保障之一,兴奋剂检测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是公平公正的象征,因为这能够避免一些运动员借助兴奋剂去提高成绩,获得不正当的利益。但是,在很多时候,兴奋剂检测又成为了工具,有针对性的专门针对某些选手,又间接的造成极大的不公平。这一点,从世界泳联公布的2024年对运动员兴奋剂检测的数据中就可以看出来。



从公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到,2024年全年对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游泳、跳水、花样游泳、水球、公开水域和高台跳水六大项目运动员进行了1572次赛内和赛外兴奋剂检测。在这里面,中国游泳运动员接受检测次数明显偏高。数据显示,在兴奋剂检测次数最多的前32位运动员,居然全部都是中国运动员。



其中,多哈世锦赛女子100米蛙泳冠军、巴黎奥运会银牌得主唐钱婷以38次的检测次数高居第一,奥运冠军,有着中国蛙王之称的覃海洋则以35次排名第二。在唐钱婷和覃海洋之后,年轻选手陈露颖和董志豪则以34次并列第三。除了这四位中国游泳运动员,名将叶诗文、余依婷和费立纬都是33次,汪顺32次。在巴黎奥运会上惊艳世界的潘展乐也有31次检测,张雨霏、李冰洁和徐嘉余都是30次。哪怕是已经处于职业生涯末期,解禁复出不久的孙杨都有多达14次检测。



有意思的是,检测最多的外国选手美国女将丽根-史密斯,只有22次,差不多只有检测最多的中国选手唐钱婷的一半。另外凯特·道格拉斯20次和格雷琴·沃尔什20次。在去年获得世界泳联年度最佳男女运动员的马尔尚和麦金托什都只有16次。通过这些数据,如果说不是专门针对中国选手,估计没有人会相信。因为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偏偏前32位选手都是中国运动员。



在巴黎奥运会上,中国游泳运动员遭受到的兴奋剂检测事件,一度成为热点和争论的焦点。当时,欧美媒体还对这些中国游泳运动员进行全方位的抨击和质疑。但搞笑的是,中国游泳在巴黎奥运会上清清白白,相反美国游泳却在巴黎奥运会上因为出色的“变脸”技术,而被调侃为“紫薯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