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2月11日,合肥市卫健委对市属医院动态监测发现,流感病患中儿童占比为71%。日前,记者从合肥市疾控中心获悉,本轮流感监测发现,合肥冬季流感疫情自2024年12月17日开始上升,2025年1月10日达峰值,随后呈现下降趋势,目前流感发病情况相对稳定。

合肥疾控中心提醒,当前该市流感流行毒株仍然为甲型H1N1型。随着学校、幼儿园陆续开学,人员流动性和聚集性活动也相应增多,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存在反弹风险,仍需重点关注并加强防控。

“‘流感’即为流行性感冒,与普通感冒相比,流行性、传播性为其主要特征。”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滨湖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丁震介绍,流感特指由流感病毒导致的上呼吸道、支气管、肺部,以及其他器官(如心脏、脑部等)感染带来的一系列症状及综合征,纳入“传染病”管理。

据介绍,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物体表面后再触摸口、鼻或眼传播,常见症状有发热(可有高热)、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和乙型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病原体,近期在合肥市流行的是甲型H1N1型。

随着学校、幼儿园陆续开学,人员流动性和聚集性活动也相应增多,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存在反弹风险。

如何预防流感?

丁震表示,定期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但即使现在接种疫苗发挥预防作用也需数周;接触流感病人后,也可口服奥司他韦预防。人群拥挤公共场合最好佩戴口罩,勤洗手,避免接触公共场合物品后用手触摸面部。

关键是平日保持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睡眠,即使感染了流感,身体免疫力正常也会很快痊愈。

得了流感要不要去医院?就家长关心的问题,丁震提醒,大部分初高中生、成年人如果得了流感,早期使用了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抗病毒药物,且得到适当休息后,一般在5-7天内即有明显症状改善,不需要到医院就诊。

但要注意,年幼儿童、老人、免疫力低下人群(慢性疾病、血液病、肿瘤放化疗等)及症状明显(高热数日不退、呼吸困难、疲乏不堪、心慌胸闷、头痛颈痛等)需及时到医院就诊,有些并发症如前面说到的病毒性肺炎、心肌炎、脑炎,以及继发严重细菌感染等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如果就诊不及时可能会有严重后果。

流感常见理解误区

误区1:流感就是感冒,自然会好

两者根本就不算同一种疾病,病原体也不一样,最关键的是,“流感”指的是“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不仅仅是头痛脑热鼻塞等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症状,虽然大部分也会在一周左右自愈,但有可能导致病毒性肺炎(严重的有白肺)、病毒性心肌炎(严重时会心跳骤停)、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以及病毒感染后免疫力下降继发细菌感染(细菌性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所以大家要格外重视。

误区2:没有发热就不是流感

流感早期通常会有发热,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发热。尤其是儿童、老人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能仅表现为咳嗽、乏力或精神萎靡等。所以,仅凭是否发热判断流感并不准确。

误区三:抗生素能治流感

绝大部分常见抗生素或抗菌药物对病毒都是无效的,流感早期一般不会合并细菌感染,也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抗病毒药物现在最常用的是奥司他韦,2周(14天)以上新生儿直至老年人都可以使用。现在也有一些新型药物,如玛巴洛沙韦,单次用药即可,对目前合肥市流行的病毒株基本没有耐药现象,服用一次即可,较为方便,但需要5岁以上方可使用。

误区四:流感症状消失就不会传染

健康成人症状消失后,基本都产生了保护性抗体,传播病毒的可能性较小。但年幼儿童和免疫力低下者,即使在症状消失后5-7天内仍有一定传染性,需要特别注意。

误区五:流感疫苗没必要接种

流感病毒虽然变异快,但我国会根据病毒流行及变异特点,对疫苗成分进行更新以匹配流行毒株,近期我国的流感疫苗针对此次流行的pdm09型H1N1毒株就有很好防护作用。

因此建议对于儿童、老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定期接种以确保最佳防护。老师、医生、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也是重点保护人群。

误区六:自查抗原阴性就没感染

目前国内针对流感的检查主要有3种:抗原检测、抗体检测及核酸检测。最常见的是抗原检测,大部分医院、诊所及药店自购的试剂盒采用的都是“快速诊断试验”方法,其敏感性(相当于检出率)50%~60%左右,也就是说有接近一半的流感感染查抗原可能查不出来。

抽血查抗体对早期诊断没有意义,主要用于回顾性调查,因为这个检查要在急性期和患病10-14天后,分别抽两次血进行复检对比,才能判断是否流感。

核酸检测的敏感性最高,可达86%~100%,但有一定门槛,不是所有医院都能开展这项检查(合肥大部分三级医院都可检测)。

来源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