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春节,家政市场迎来了全年最为繁忙的阶段,多地单次保洁、住家保姆等临时订单暴增。其实不仅是春节,在人口老龄化、养娃就业“双城化”、工作“996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选择将家务琐事交给专业的家政阿姨打理。据行业协会测算,目前我国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大概3000万左右,实际需求超过5000万,用工缺口高达2000万。

原本58同城一家独秀的本地生活服务赛道,也引发了更多互联网大厂的争夺。

近期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大厂都推出了家政特惠。京东App甚至进行了全新大改版,首页下拉便是醒目的“京东生活”频道,家政、洗衣、家电清洗等生活服务一应俱全,更启动"百县十万人招募计划"豪掷10亿开拓下沉市场。美团则以“49元2小时保洁”的超低价格抢占市场,并在杭州迅速招募了800名保洁员,试图通过高频低价策略改变用户习惯。

抖音生活服务数据亦显示,1月14日至20日,平台宠物洗护、家政保洁订单的增幅明显,分别达到148%、93%,大扫除小时保洁、精细擦窗、油烟机清洗等团购订单的增长颇为显著。

这会是“互联网最后的金矿”吗?

01

万亿市场:家政服务成巨头必争之地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家政市场规模已达1.16万亿元,预计到2026年将突破1.3万亿元。然而,互联网平台的渗透率却不足15%。

截至目前,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家政保洁时薪已突破60元大关,而维修、安装等服务的费用更是动辄几千元,甚至超过了部分白领的日薪。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供需关系的失衡和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

大城市中的职场人士工作繁忙,缺乏处理家务的经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服务,如“上门代厨”、“上门喂猫遛狗”等,这进一步推动了蓝领服务需求的增长。同时,蓝领服务人员的技能和经验也在不断提升,使得他们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显著增强。



58同城曾是本地生活服务的代名词,但这家平台显然没有妥善解决好用户需求。去年12月,张女士向媒体反映,花费1500元在58到家下单全屋打扫费后,非但清洁效果不佳,还被工人诱导充值VIP、经历了4个平台客服的协调,依然没有妥善解决问题。类似的问题与投诉,在微博、小红书、黑猫投诉平台更是层出不穷。

收费高的问题也普遍成为矛盾点。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一次水管、暖气漏水维修,小则几千,大则上万。

在此背景下,京东、美团等平台的强势入局。京东通过“购物送家政”、“PLUS会员积分兑换”等方式,希望能将电商用户转化为本地生活用户,让用户低成本体验到生活服务;而美团则依托外卖、团购的流量优势,以高频业务补贴低频服务,不断拓展市场份额。

还有互联网公司例如腾讯,结合一贯的“非平台”型路径,依托技术手段推出了“小修小补”地图,在全国200多个城市筛选出超50万个修补小店的地理位置和服务信息,让用户在腾讯地图或微信里搜索关键词“小修小补”,便可找到家门口的便民小店。

02

下沉市场不是“避风港”,舍近求远恐将碰壁

拼多多在下沉市场的成功,让许多业内人士坚信“得下沉市场得天下”。而在家政服务赛道的战场,大厂们也期望从三四线城市甚至乡镇打响包围战。

美团数据显示,2023年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用户交易规模较2021年激增80%以上。此外,上门保洁、喂猫遛狗等业务,在年轻人的追捧下迅速成长起来。为此,美团在去年下半年开推无忧保洁服务,通过流量优势、免费培训和营销创新,不断“收编”保洁从业者。抖音、快手等也广招合作伙伴、加大在家政保洁赛道的资金和流量投入,以期在下沉市场这片日益珍贵的资源中占据更多份额。

但是,当巨头们试图将一线城市的模式复制到县城时,却发现“互联网逻辑”在此失效。

抖音生活服务相关责任人曾分享过一组数据,平台高线城市门店入驻率,是下沉市场的1.4倍。交易用户渗透率是下沉市场的2.5倍。表面上看,这说明下沉市场的供给侧和需求侧都存在可塑性。而更深层的逻辑是,下沉市场的很多场景中,熟人经济的影响力远大于平台经济。

“平台派单能靠谱吗?我们只接李婶介绍的活儿,知根知底才放心。”一位河南当地保洁阿姨在提到平台时直言。在下沉市场,信用机制更多依托的是多年的血缘、地缘关系编织出的熟人网络。当地的水电工张师傅,由于口碑好,宁愿选择微信群接单,订单稳定且无需抽取佣金。



图片由AI生成

对于用户来说,信任壁垒依然难破。县城消费者对陌生服务者的戒备心较强,他们更关心陌生人上门好不好相处、手脚是不是干净、干活是不是利落……熟人推荐能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邻居老李的称赞,远比平台评分更有说服力。

在下沉市场,覆盖一个家政服务商家的成本是一线城市的数倍,但GMV贡献却远不及一线城市。补贴只能起一时作用,一旦停止补贴,商家会迅速回归“接私单”模式。抖音曾在皖北试点“9.9元保洁套餐”,虽然首月订单暴涨300%,但补贴结束后留存率却不足5%。县城消费者对低价极度敏感,却缺乏持续性付费意愿。

此外,不同地区的消费者需求存在差异,服务提供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也参差不齐,在下沉市场要实现服务的标准化难度相对更大。

在一些县城,家政服务人员可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平台在对服务进行监管和评估时也面临困难。一线城市可通过统一培训、工具包配送等方式实现标准化,但县城的个性化需求却难以适配平台模式。正如某区域服务商所担忧的:在乡镇,修水管可能需要顺带通下水道,甚至帮忙搬家具,平台的标准服务流程根本无法覆盖。

03

非标服务,难成流量生意

家政服务赛道虽然前景广阔,但58同城之外,无论在下沉市场还是一二线城市,更多大厂也面临同样的难题。

生活服务属于非标品,难以有统一的标准,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会直接影响服务质量。例如,在保洁服务中,“深度清洁”与“日常保洁”的价格不同,但服务质量却难以明确界定;在维修服务中,“配件更换”与“人工费”的定价也存在混乱现象。数据显示,2024年家政服务投诉中有22.2%涉及“服务内容与实际不一致”。

对此,各大平台应建立起规范的服务标准体系,明确规定服务内容、流程和质量标准。同时,利用AI图像等技术手段监控服务质量,确保服务人员的操作符合规范。

在费用透明度问题上,市场存在着长期博弈——按平台价格执行,各种抽成会大大降低服务人员的劳动效益。以至于,在搬家、维修等领域,各种私下加价等问题,一直是客诉高发地带。

例如,有消费者在维修前被告知疏通马桶只需几十元,但师傅上门后却以各种理由加价,最终收费几百元甚至更多。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以“上门维修”为关键词检索到的投诉中,平台旗下人员的“乱收费”问题尤为突出。家政服务的价格也同样缺乏透明度,有些平台给出的价格很优惠,但家政人员上门后却常常以“做不完”为借口倒逼用户增加费用。

针对这些问题,平台应给出更加灵活的收费机制,避免一刀切。同时,有关部门应联合行业协会根据不同服务类型、服务难度制定详细的价格区间,并对乱收费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更严峻的课题在于,互联网平台的补贴战术,很难对规范行业起到正向作用。

补贴一停消费者就跑的情况屡见不鲜。许多消费者养成了比价的习惯,先去各大平台薅羊毛,哪边便宜就在哪边下单。加上服务质量问题、虚假宣传、监管不力等问题频发,消费者更加难以与平台建立起信任度,客户极易流失。

服务业虽是非标产业,但正因如此才更容易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和质量与对手拉开差距。各大平台应多下功夫建立信用体系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例如为各个从业人员做好追溯记录他们的培训情况、服务评价等;对于用户的投诉问题积极应对并给予合理的解决方案。

在当下的竞争环境中,低价竞争的零和博弈已经难以成功,尤其在服务领域,信任比效率更重要,口碑比算法更值钱。当互联网大厂们试图用标准化改造这个古老行业时,不要忘了,唯有找到“标准化”与“个性化”、“效率”与“成本”的平衡点,才能在这场“诸神之战”中存活。毕竟,家政服务不止是流量生意,而是关乎亿万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毛细血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