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渐起,草木新荣。齐鲁大地的黄河大集、运河大集、海洋大集即将收官,但各地的市集却越发红火。这哪里是普通的买卖场?分明是乡村振兴的露天剧场,土味与新潮齐飞,乡愁与愿景共振。从黄河岸边的麦香到运河码头的船歌,从胶东渔港的咸鲜到沂蒙山麓的果甜,一场场市集正用最鲜活的笔触,在齐鲁大地上绘就活色生香的乡村图景。

始于2022年冬天的黄河大集,不仅是一个热闹的集市,更是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在这里,我们可以触摸到乡村的脉搏,领略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斑斓底色。

这是群众致富的大集

山东大集早已不是简单的买卖场,而是带着泥土芬芳的产业孵化器。自2022年冬黄河大集鸣锣开市,这方舞台便成了农民增收的“聚宝盆”。农民将自家种植的蔬菜、水果,养殖的家禽、牲畜,制作的手工艺品等拿到大集上售卖,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收入,促进了农村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大集的意义远超简单的商品交易范畴。在淄博市暨周村区“黄河大集”新春季启动仪式上,特别设置了特色农产品展区,“淄味红”淄博烤梨、周村烧饼、大染坊丝绸、面塑、剪烙画、核雕等非遗产品和手造好物等齐登场。这些产品不仅代表了农业生产的成果,更是乡村文化、生态与经济的综合体现。

在大集的推动下,山东各地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不少原本寂寂无名的乡村因大集而声名鹊起,成为游客争相前往的打卡地。济南的仲宫大集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如今依然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些乡村通过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和生态优势,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群众可以在家门口创业就业致富。

大集还实现了传统大集的现代转型,电商、社交媒体等线上渠道为农产品提供了展示和销售的新平台。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农产品的特点和优势,线上下单、便捷配送。青岛的王哥庄大集通过电商直播的助力,创造了上亿产值,成为崂山乃至青岛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产业之一。

这是人才归乡的大集

大集是情感的纽带,游子归乡踏入其中,熟悉的乡音和场景扑面而来,幼时赶集的画面浮现,漂泊的疲惫一扫而空,归属感油然而生。

大集的繁荣,不仅唤起了游子的乡愁,更成为回乡创业的热土。许多怀揣着对家乡深情与新知的人们,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带着在外积累的经验与资源,纷纷回归,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创造力。他们将现代理念与乡村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景韵传统文化传播(菏泽)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惠灵回乡创业,致力于传承钩织工艺,她把店面开在大集里,不仅让这一传统技艺得以延续,更带动了数千村民就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她的故事,是大集激发创业热情、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大集的磁吸效应正在重构乡村人才生态。在微山湖畔的运河大集,95后船娘王晓楠将祖传的木质帆船改造成“移动直播间”,让菱角、芡实等水乡特产搭上电商快车;曲阜孔庙前的文化市集里,留学归来的儒学博士开设“论语茶寮”,用英日韩三语向国际游客讲述“有朋自远方来”的当代故事。这些新时代的“乡创客”们,正用知识的力量重新定义“耕读传家”的内涵。

山东各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以大集为媒介,巧妙地将“赶大集”与“人才招聘”有机结合。在禹城市辛店镇,这种创新模式得到了生动实践。当地常举办“大集招聘会”,将就业机会送到村民家门口,让他们在赶集的同时,还能了解就业岗位,实现赶集、求职“两不误”,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就业效率,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这是文化破圈的大集

齐鲁大地,文脉绵长,众多地市的大集历经数百年风雨,依旧热闹非凡。2022年,山东大集迎来了统一的品牌——黄河大集。短短数年,这一品牌在齐鲁大地遍地开花,其背后的成功秘诀何在?文化共识,无疑是关键所在。

山东各地的大集,虽同根同源,却各具特色,共同勾勒出齐鲁文化的多元画卷。潍坊杨家埠大集的木版年画闻名遐迩,一幅幅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不仅装点了千家万户的春节,更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民俗记忆。再如沂南县铜井大集,手工制作风筝的技艺代代相传,那一只只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风筝,放飞的是孩子们的梦想,也是老艺人的坚守。这些大集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内核,寻找独特的文化脉络,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模式化,让每一处集市都成为文化传承的生动课堂。

大集,作为乡土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山东的历史记忆与乡村生活的点滴。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百姓,都能在这充满烟火气的场景中找到共鸣,唤起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

自然风物、人文历史、民俗文化、好客精神在创新形式的推动下相互交融,使山东大集成为展示山东好品、传播山东文化的重要窗口。今年,山东大集更是推陈出新,依托黄河大集、运河大集、海洋大集“三件套”,各地因地制宜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从特色大集到年俗节庆,从云端推介到电商直播,再到民间艺术、戏曲曲艺非遗展示展演,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不仅营造出欢乐、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更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2025年山东省“海洋大集”新春季启动仪式上,山东发布了《黄河落天东入海》第二季纪录片,旨在深度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此外,海洋大集还设置了非遗文化市集、公共艺术课堂、民俗实景展示等多个板块,吸引了来自潍坊、日照、东营等省内沿海城市的特色产品亮相,现场摊位达800余个,当日参与市民和游客约8万人次。

这是城乡融合的大集

作为城乡交流的情感纽带,大集汇聚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如民俗技艺、传统美食、非遗项目等。淄博周村大集上的烧饼手工制作,东平县州城街道大集上的剪纸,这些传统技艺不仅让城市居民近距离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更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为乡村文化注入新活力。

大集搭建起城乡文化交流的桥梁,城市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得以传播至乡村,乡村的质朴文化与乡土气息也吸引着城市居民。济南莱芜区雪野街道的王老村大集在当地久负盛名,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热闹的集市氛围吸引了众多游客。凭借这一优势,王老村成功与山东文旅集团签订了村企合作协议,开启了合作开发的新篇章。村集体以房屋产权入股,山东文旅集团则负责项目的运营与推广,并通过利润和营业收入两种方式进行分红,实现了村企互利共赢。

待王老村周边项目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后,预计年接待游客量可达30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有望突破3000万元,同时新增旅游直接就业岗位120个。这一成功案例充分展示了大集在推动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方面的巨大潜力,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大集也促进了城乡产业要素的流动与整合。乡村居民在这里获取更多优质生活用品和文化娱乐产品,提升生活质量;城市居民则将大集视为购物与休闲旅游的双重场所,既能买到特色商品,又能享受乡村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大集,是山东赋予黄河、运河、海洋的神来之笔,它不仅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更成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大集之所以能火出圈,最根本的是迎合了人民向往幸福、想要过好日子的追求。千百年来,赶集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熙熙攘攘的人群、五花八门的商品、目不暇接的表演、此起彼伏的叫卖背后,是越过越好的盼头,是生机勃勃、康乐祥和又充满希望的齐鲁大地。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张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