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过年

任小春

灵蛇献瑞迎新岁,金龙呈祥送旧年。沐浴在冬日暖阳下,我情不自禁地忆起那年过年。那年,1979年,我11岁。



《十二属图》 之蛇 齐白石 绘(图源:成都日报)

大年三十打架:童年里的欢笑与成长

大年三十,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放纵与无忌的时光。在任家湾,晚上,大人们一般凑在一起家长里短,我们小伙伴相约来一场“打架”游戏,“战斗”结束等候那一角或两角的“压岁钱”,有的甚至一把瓜子或几个糖果。我和小伙伴们自发分成了两个队伍,我率领一队,堂兄任开军领导另一队,没有真正的武器,只有自制的玩具枪或木棍。我意外地被自己队伍的队友敲了一“闷棒”。那一刻,我心里五味杂陈,痛苦中愤愤不平,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想明白这毫无防备的“打击”。随着年岁增长,我渐渐懂得了,有些“敲打”,那怕是最好的朋友给予你的,只是成长的代价而已。千万不要认为“有些事情是想不通的”,一旦不在乎这些“想不通的”时候,你就已经想通了。



正月初一看电影:夜色中的光影梦

过年期间,除了家人团聚的温馨,还有一项让大人小孩都兴奋不已的活动——看电影。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年代,看一场电影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户。只要有电影放映,无论山路多么崎岖,天气多么恶劣,我们都愿意踏上那条通往光影世界的路。

初一,传来影讯,我和堂兄任开木等五人兴冲冲朝金竹乡赶去,跋山涉水到达目的地,告知放映员肚儿不舒服,取消,心中失落至极,大家异口同声“哦豁,英雄白跑路”,这是空欢喜一场后的口头禅。回家的路上,几个人只有一个手电筒,在漆黑的夜里,我们相互搀扶,跌跌撞撞地抹黑前行。堂兄任开木脚跛、头秃,没有读过书,三十多岁了还找不到对象。但是,他乐观开朗,一路上,堂兄任开木话语不多,奋力紧跟我们的同时,不经意说了几句:“不管穷年、富年,年年都要过年,你看哪年没有过年?今天没有看到电影,不要沮丧,下一盘去看电影,放映员肚儿就不会痛了嘛!”这些话,带着几分乐观,几分无奈,却也深深触动了我。无论生活给予我们什么,都要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



正月初二拜年:味蕾上的年味

拜年,是过年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而对于我和我堂屋的兄弟姊妹来说,最期待的莫过于前往达县九岭的幺姑家。那不仅是一次亲情的聚会,更是一场味蕾的盛宴。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姑父,那个总是笑眯眯的勤劳的中年男人,总能用一双巧手变魔术般做出一桌丰盛的美食。平日里,姑父家也是我们最想去“走人户”的地方。那时,一碗面条本来就特别珍贵,他还能巧妙地避开自己的大娃细崽,悄悄在碗里给客人藏进一个炕鸡蛋,那份淳朴的幸福,在那个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面条和鸡蛋下肚,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温暖而满足。幺姑常挂在嘴边的话:“要想吃饱,千万莫懒。”这句话,如同一粒种子,悄悄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它教会我,无论是生活还是梦想,都需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去争取。

正是这样的鼓励,让我在后来的日子里,即使面对生活的艰辛,也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写作的热爱。1989年,我初中毕业在文崇当农民,我采写的稿子被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播送9篇,其中《光棍村引来金凤凰》荣获“天府农村四十年国庆有奖征文奖”;第二年,我通过自学,考上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99年,打工回乡的我创办了私立学校,温暖了大批留守儿童学习;我的六部个人文集先后出版......回想来时路,是那年过年的经历,是幺姑那句“千万莫懒”简单却深刻的话语,给予我的无限动力。

来源:《四川作家》2025年第1期

作者:任小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四川作家协会会员,达州市文学艺术院首届特聘作家,渠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出版《生命通道》《渠县的桥》《我和他们的故事》等6部。现供职于渠县交通运输局)

配图:方志四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