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话十级
英文也十级
哈尔滨亚冬会期间
25岁的香港小伙朱定文
成了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最忙碌
也是最受欢迎的人之一
他一口气报名参加了5个短道速滑项目和3个速度滑冰项目。“说实话,1500米的(B组)决赛呢,我没想到会进去,我得从‘这旮沓’(综合馆)跑到‘那旮沓’(速滑馆)。”就这样,朱定文一炮走红。
每次来内地参赛,朱定文都感到很亲切,很愿意展示自己标准的东北话。在没有冰雪的香港,缘何如此热爱冰雪运动?朱定文有很多话要说。
冰场劳模
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虽然都是滑冰,却是两个项目,有人转项,少有人兼项。而朱定文成了两个项目都参加的全能战士。
每一次站上赛场,为中国香港队增加更多曝光率,朱定文的想法很朴素,“这是我第一次在国际比赛上比速度滑冰,想挑战一下自己。因为中国香港几乎没有速度滑冰专业运动员,我想让更多香港人看到这项运动的魅力。”
朱定文在比赛中
驰骋“大道”,让朱定文对“冰上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只不过,受时间和场地等原因限制,朱定文只准备了半年时间,他告诉记者,“平时工作太忙了,只能挤时间出来训练。不过我太热爱滑冰了,如果有更多训练时间,相信可以继续提升。”
朱定文从小学习冰球,自12岁首次接触短道速滑开始,就深深爱上了这项充满速度与激情的运动。15岁那年,他成功入选中国香港短道速滑队,一步步走向亚洲赛场、冬奥会舞台。
东北话十级
因为极限转场,当记者想叫住朱定文采访时,他蹦出了经典的东北话——这旮沓、那旮沓,由此上了热搜。
他的东北话归功于总教练孙丹丹。孙丹丹曾是中国短道速滑黄金一代“四朵金花”之一,每年,她都会带领队伍去长春交流训练,在这样的环境下,朱定文练就了一口纯正的东北话。有意思的是,以前他以为东北话就是普通话,于是下决心努力学讲东北话,以至于曾一度跟人争辩自己说的就是标准普通话。
朱定文(红色头盔)与各路高手较量
“别嘚瑟、保持体力,哎呀妈呀,‘卡’啦……”央视请他来给自己的比赛解说下,朱定文真是满嘴的“大渣子味”。
本届亚冬会在哈尔滨举行,朱定文觉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因为我基本算是半个东北人。”朱定文很感激内地体育机构对香港体育的支持,香港运动员才能有机会提高自己的水平,站上奥运会、亚冬会的舞台,这是我国“北冰南展”取得的成果。
带动香港冰雪热情
2022年,朱定文获得北京冬奥会参赛资格后,这一消息让香港市民无比振奋。每天,相关部门接到很多咨询电话,问香港哪里可以送孩子去学滑冰,香港市民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能像朱定文那样,有朝一日站上国际赛场。
冬奥会上,朱定文被选为中国香港代表团的开幕式旗手,“香港旗手好帅”的新闻还登上了社交媒体热搜榜。不过,当时朱定文是香港代表团冰上项目的独苗。而本届亚冬会,香港队有6人参加短道速滑项目,并首次在国际赛场参加两项接力比赛,朱定文也成了香港参加亚冬会速度滑冰第一人。
其实,香港市民对于冰雪运动的热情和对这支队伍的关注程度并不低,只是受限于硬件设施,真正投身冰雪运动并接受专业训练的人少之又少。
北京冬奥会后,朱定文创办了香港速度滑冰学院,身体力行推动香港冰雪运动发展。“我刚练短道速滑时,和我一起滑的不到20人。现在全香港业余和专业运动员超过200人。”
朱定文摔倒后重新站起
以前,香港运动员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和东北城市训练,如今,大湾区内地城市、甚至很多东南亚国家的运动员会到香港进行专业培训。朱定文说:“南方很多孩子也有很高的体育潜质和天赋,希望给他们带来多一点学习短道速滑的机会。”
哈尔滨之行,朱定文收获满满。“这是香港队的历史性突破,我的水平可能就到这了,希望这次亚冬会带动更多香港的下一代感受冰雪运动的魅力”。
将亚冬会精神带回去
朱定文没有奖牌,却品尝了地道的哈尔滨美食,和周围人用流利的东北话交流,一切都让他感到很亲切。“没有比赛时,我就上街溜达溜达。在中央大街吃了锅包肉,我还要去冰雪大世界玩。等回到香港,我会向身边的朋友推荐哈尔滨的美,让他们都来玩。”朱定文说。
接下来,就是“买买买”的行程了。他已经想好了,要买亚冬会吉祥物“滨滨”和“妮妮”回去送人,也要把亚冬会的精神带回去。
其实,职业滑冰对于朱定文来说,只是人生其中一个维度。冰场之外,朱定文是个学霸,16岁时就发表了论文,获奖无数,并精通5门语言。初中时期的朱定文用两年时间发明了一套“快速验癌系统”,将传统需要60个小时的检测分析缩短到两分钟就能检测出变异基因,一举拿下少年科学家奖项,这是香港青少年的最高殊荣。
将钻研精神用到滑冰事业上,朱定文希望自己培养的孩子,未来能在赛场上展现风采。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记者:陶邢莹
编辑:高飞
编审:陈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