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重启对伊朗的“极限施压”政策,中东局势再度剑拔弩张。在这场博弈中,德黑兰一度进退失据。

其一开始希望向特朗普政府“求和”,但美国开出了让德黑兰难以接受的条件。如今,伊朗又悄然将目光转向东方——与中国等国家的合作,正成为其破局的关键。



一、美国的“极限施压”:从石油禁运到核威慑

特朗普政府的“极限施压”政策核心目标明确:通过全面封锁伊朗石油出口,切断伊朗经济命脉,迫使德黑兰放弃核计划。

根据特朗普签署的行政命令,美国要求“将伊朗石油出口降至零”,并联合盟友对伊朗航运实施干扰。

这一政策并非首次出现——早在特朗普首个任期内,美国曾通过制裁,将伊朗石油出口打压至极低的水平,但拜登政府的缓和政策,让伊朗石油产量在2024年回升至201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伊朗当然不愿意“一夜回到解放前”。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对伊朗的所有战略决策拥有最终决定权。

一开始,哈梅内伊释放出了谈判信号。德黑兰首席外交官2月8日表示,伊朗准备与美国谈判,但不会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最大压力”战略下进行谈判。

不过,接收到特朗普政府的强硬表态后,伊朗不得不认清现实。伊朗外长阿巴斯·阿拉格齐称,伊朗不会在“最大压力”框架内进行谈判,因为这不是谈判,而是一种投降。



媒体指出,伊朗外长发表这一声明前,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敦促政府不要与华盛顿谈判,称这种做法“不审慎”。由此一来,伊朗便进入了“强硬回击”阶段。

二、伊朗再次开始“反抗”

面对美国的施压,伊朗选择了“抵抗”。军事层面,伊朗革命卫队海军司令坦格西里发出警告:若石油出口被切断,伊朗将关闭霍尔木兹海峡——这条全球三分之一海运原油的咽喉要道。

尽管伊朗尚未采取直接军事行动,但其反舰导弹、无人机航母和武装护航策略,已展示出了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能力。可以说,伊朗此举更多是“威慑性舆论战”,旨在向美国传递“鱼死网破”的信号。

在美伊僵局中,伊朗资深议员、前驻华大使博鲁杰迪的言论揭示了另一条路径:“伊朗不应受制于美国,而需加强与中、俄及邻国的关系。”

这一战略转向并非偶然,尽管美国试图将伊朗石油出口归零,但伊朗通过灵活手段维持了对亚洲市场的供应。中国作为伊朗原油最大买家,通过人民币结算机制规避美元制裁,为德黑兰提供了经济喘息空间;



此外,伊朗与俄罗斯在能源、军工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削弱了制裁效果。伊朗正加速与伊拉克、阿富汗等邻国的经贸与安全合作,通过陆路运输和区域一体化,抵消海上封锁风险。

例如,与巴基斯坦的天然气管道项目、与阿富汗的跨境贸易协定,均为其开辟了替代通道。随着这些通道的贯通,伊朗有望进一步加强与我国的各方面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