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某间屋内。
大红背景板前,站着俩人,对面的摄影师喊着:看镜头看镜头…
你以为是什么婚姻登记处?但两位“新人”的宣誓,越听越不对劲:
我承诺我负责,无论健康或疾病,高冷或乱拉,我会一直陪伴TA,适龄绝育…
如果有一天因不可抗因素,我无法继续陪伴,我也会给TA找一个更好的家,永不会让TA流浪…
镜头拉远,你才看到,读誓词的两人中间,有一只大橘。
而摄影师的背后,有人提着逗猫棒,给猫猫做拍照“表情管理”…
原来,这不是什么结婚现场,而是领养人带猫猫回家前的签约仪式。
科学喂养、有病治病、不离不弃,在镜头前,人对猫,郑重承诺。
他们领的,是“结缘证”,猫猫一本,人一本。
虽然和“结婚证”差了一个字,仪式感毫不逊色。
每年,通过这个猫咪救援领养平台,不计其数的小猫咪都找到了家,每一只离开前,都要经过这样的流程。
工作室的外墙上,是整整一面墙的“结缘照”…
以上片段,来自B站最新的纪录片:《养猫的人》
关于猫咪的纪录片,乌鸦从来都缺乏抵抗力,特别推荐这一部,确实因它与众不同。
导演陆庆屹,2017年执导的首部纪录片《四个春天》,就拿到了豆瓣8.8的高分,提名了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长片奖、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最佳剪辑奖,也成为国产纪录片为数不多的出圈作品,获得影评人和观众的广泛称赞。
导演陆庆屹
这部新作《养猫的人》,顾名思义,是聚焦人与猫故事的纪录片。
陆庆屹和摄制团队几乎都是养猫人,他们走过北京、云南、四川、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找到了六个“人与猫”的故事。
没看之前,我以为是人和猫和谐相处的治愈向故事…
没想到,纪录片的野心要大得多。
严谨、科学、理性,竟然是它给我的第一印象。
它没有渲染“猫咪很可爱,大家都要爱护它们”的情绪,相反,会直白地让拍摄对象说出“流浪猫是入侵物种”“请不要随意投喂流浪猫”…
专业爱猫,是这群“养猫人”的共同特点。
比如前文提到的猫咪救援领养平台,其实就是B站百大up主“和猫住”。
这是一支活跃于川渝,以救助城市里受困猫咪为己任的团队。
是的,他们上班是可以带薪撸猫的,但代价是,随时待命,接到求助立刻出发,无论严寒酷暑、白天黑夜,干的全是脏活累活…
当然相比于辛苦,这首先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工作。
对喜欢探索环境的猫咪来说,城市复杂的地形隐藏了太多致命的危险。这些猫咪常常被困于通风井、窗台外、废弃建筑等危险场所。
为了救助它们,“和猫住”团队的这些年轻人翻过大桥,钻过下水道,上过几十层高楼天台,下过冰冷的河水…
他们个个身手矫健,还特制捕猫工具,尽可能在不伤害猫咪的情况下完成救援。
每次看他们救猫,我都捏了一把汗。
受困的猫咪往往会应激,反应强烈,也不懂得这些救援者要干什么,是世界上最难对付的“客户”。
还能怎样呢,对待小猫咪,只能宠着呗。
救援者也只好陪猫聊天,给它们投喂好吃的,安抚情绪,耐心等待时机,常常一等就是几个小时…
有时候,救助行动会引来人群围观,救援者还要忙着疏散人群,尤其在高空救援时,如果猫猫感到害怕,可能会应激跳楼…
被救下来的猫,“和猫住”会帮着找领养,八年时间里,他们已经救助了上千只猫咪,其中绝大多数都找到了领养人。
同样是救助流浪猫,还有北京大学的一群学生。
很多人都知道,北大校园里有很多流浪猫,它们过得悠闲自在,还会溜进教室蹭课…
它们自然吸引了不少人投喂,时间长了,猫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有300多只。
而有一群北大学生,总是鬼鬼祟祟,在猫咪出没的地方蹲守。
他们以罐头为饵,“骗取”猫咪的信任,等猫咪主动求撸求抱的时候,伺机擒住,带去医院咔嚓,断子绝孙…
他们的组织名叫:北京大学流浪猫关爱协会。
他们是一群爱猫人,但更讲科学。
“猫协”一直有个Slogan:北大不是流浪猫的天堂。
任凭爱心泛滥,喂养流浪猫,放任它们生育,令校园猫多为患,生态被破坏,这在他们看来是非常不可取的。
他们的日常工作是,喂猫、带猫做绝育、看病,找领养。
猫遭遇意外死去了,即使是寒冬半夜,他们也会帮忙安葬…
他们的目标是:减少猫的数量,提高猫的生活质量,让更多的流浪猫能够被领养进家。
他们甚至做了个小程序“北大猫咪图鉴”,为校园里的流浪猫建档。
里面有每只猫咪的照片(有时还配了叫声)、基本特征、是否绝育、猫际关系之类,帮助大家“按图索猫”,了解猫猫的真实状态。
确实,很像一群学霸会干出来的事。
十几年间,学生一届届毕业,离开校园,但这个工作一直有后来人接手,从未中断。
在“猫协”管理范围内,流浪猫的绝育率稳定在95%,数量也从06年“猫协”成立初的300只下降到60只。
“猫协”成员沈昕,是考古专业的,她有一段感悟让我印象很深。
她说:历史记录下来的普通人的东西很少,史料中大部分能看到的还都是王侯将相,芸芸众生在哪儿呢?可能大多数时候由考古学家来发现…其实考古和“猫协”一样,本质上是对每一个生命最根本的尊重。
《养猫的人》还介绍了一个小众职业,猫咪行为咨询师。
小火车,是一只流浪猫,被救助后,尽管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始终无法跟人建立和谐关系。
差不多两年了,它从来不在人前吃东西,见人就哈气,骂得特别脏,更不让摸,一靠近就打人。
因为吃饭时发出呜呜的声音,所以叫小火车
领养中心计划将它放归,这也是很多长期流浪的“恶猫”最后的归宿…
但我们都知道,外面太危险,流浪猫的平均寿命只有两三年…
不甘心,领养中心决定先送到猫行为咨询师这里看看。
喜乐爸妈,接收了小火车。
他们为小火车专门准备了一个房间,为它搭建舒适安全的攀爬设施。
小火车到的第一天,一直躲在航空箱里不出来…
晚上,喜乐爸妈关了灯,带着孩子离开家,通过摄像头观察它。
终于,敏感多疑的它,探出脑袋,四处探索…
喜乐爸妈给了小火车充分的耐心。
他们相信,所有的家猫都是驯化过的后代,能够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伴侣动物。
但因为人类的过失,比如弃养、虐待,它们才会变成“恶猫”,它们的过激反应是因为害怕,它们不是要攻击人,它们只是失去了爱的能力。
动物行为咨询师表面上在是调整动物的行为,但其实是调整人的行为。
训练的本质并不是让猫咪能做什么,而是建立一种人与猫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人不强迫猫,猫永远有选择进或退的权利。
在这个新家,小火车的变化还是很缓慢,但越来越好。
它来的第28天,第一次在人类在场时吃东西,第66天,可以自然地和喜乐妈共处一室,玩逗猫棒,第104天,它主动轻轻地触碰了她的手…
我们仿佛看到一颗冰封的心,被逐渐温暖,人和猫咪之间的信任,被重新建立起来…
就在片子播出前,小火车在等待了将近300天之后,终于找到了合适的领养人。
它会幸福地生活下去…
纪录片提过一个数据,2024年中国城镇居民养猫数量突破7153万只。
而最近的另一个数据是,2024年全国婚姻登记数为610.6万对,比2023年下降约20.5%。
在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那么难,很多人更愿意和猫相依为命。这背后,是现代人“孤岛化”生存状态的隐喻。
有人说:情绪不好时,它永远在那边,它值得我所有的时间,所有的钱,我身上有一万块零一块,我会给它一万块。
还有人说:猫咪的意义在于在这个非常枯燥和辛苦的日常生活里,有一些非常甜蜜的时刻。
不夸张地说,过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少,把猫当伴侣的人越来越多。
但我们真的了解它们吗?懂得爱它们吗?
表面上看,是我们在养它们,但或许我们才是索取更多的一方…
它们之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养猫的人》通过一个个人与猫的故事,叩问着我们。
乌鸦养的猫“八蛋”
纪录片最令人动容的,是货车司机王天军的故事。
这位漂泊四十年的货车司机,在驾驶舱内为三只流浪猫搭建“三层复式”居所,用省下的住宿费购置猫粮。
纪录片团队跟拍王叔,从台州到珠海,近两千公里,他日夜兼程,猫咪是他旅途中唯一的伴儿。
然而有一天,王叔领养的第一只猫咪“福宝”,突然呼吸急促、呕吐,送到医院没多久,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个五十来岁的大男人,抱着福宝,像抱着自己珍贵的孩子,失声痛哭…
福宝去世后,王叔一天一夜没吃东西,一直在哭。
最后他找了一片空地,徒手挖了个坑,用自己的衣服包裹着福宝,将它埋葬。
他对福宝说:你记着我的气味,来世做我的女儿。
王叔之所以收养流浪猫,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命运,和这些流浪猫狗是一样的。
出生几个月,母亲就去世了,父亲经常不在家,村里总有人欺负他…
长大后他跑运输,四处漂泊,四海为家,身处底层,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自从养了猫,他一天24小时住在车上,陪伴它们。
而猫猫不计较他的出身,不在乎贫富,人群中选定了他,就跟随一生…
这份信任,给了王叔艰难生活中喘息的空间,也让他有了好好生活的动力。
某种程度上说,他给这些毛孩子的爱,也治愈着自己的人生。
或许,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只有在照料另一个生命时,我们才更加确定自己的位置,因为被需要,所以更勇敢。
我们总以为,是高级的人类拯救了猫咪,但其实,是它们把我们从麻木的日子里打捞出来。
当生活对你张扬舞爪,是它们教会你如何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