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世界卫生组织主导开展的一项全球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全球烟草使用量呈下降趋势的背景下,从不吸烟群体的肺癌发病率却呈现出上升态势,其中年轻一代和女性群体所面临的风险更为突出,中国在这方面的情况格外引人关注。



经研究发现,空气污染中的 PM(颗粒物)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其通常以微小的固体颗粒和液滴状态存在于空气中。

参与此项研究的科学家指出:“我们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全球范围内,由于环境 PM 污染而致使肺腺癌发病负担最为沉重的区域当属东亚,特别是中国。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与中国广东医科大学的科研人员,于周一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经过同行严格评审的专业期刊《柳叶刀呼吸医学》上。

根据报告内容,在全球范围内,从不吸烟人群所患肺癌已成为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五大主要原因,并且所患肺癌几乎均为腺癌,这种情况在女性群体以及亚洲人群中尤为常见。



腺癌属于肺癌的一个亚型,其发病起源于产生黏液的细胞。在当下,无论是现吸烟者、曾经有吸烟史的人群,还是从不吸烟的人群,腺癌都是最常见的肺癌确诊类型。

回顾2023年,发表于同行评审期刊《自然》上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PM2.5(即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不仅能够促使肿瘤生长,还会进一步加剧已有的癌变突变。



在本次新的研究中,研究团队经过估算得出,在2022年,全球范围内的近250万肺癌病例里,腺癌在男性患者中所占比例为46%,在女性患者中所占比例则达到了60%。

研究人员还表示,中国因空气污染而引发的腺癌病例数量在全球居于首位,占全球男女病例总数的将近70%。

他们在研究中写道:“在像中国这样经济快速转型的国家,从全国范围来看,细颗粒物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 同时,PM2.5和 PM10的平均浓度均超过了全球空气质量准则所规定的标准。

研究团队还指出:“中国不吸烟女性接触用于取暖和烹饪的家庭固体燃料燃烧,很可能是其患肺癌的一个致病因素。” 并且补充说明,在2017年,有32% 的中国家庭仍然在使用固体燃料。

“在这种情况下,应当优先实施一系列预防措施,比如制定针对主要空气污染源的空气质量管理计划,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等。”

研究人员还提到,自2010年中国开始采用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肺癌高危人群展开筛查工作以来,腺癌的诊断病例数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这种扫描技术对于发现位于周边的腺癌具有较高的概率,与其他肺癌亚型相比,能够检测出更大比例的腺癌病例。

研究团队还针对2013年至2017年不同地区按照肺癌亚型划分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展开了深入研究。

在亚洲地区,研究人员发现男性腺癌的发病率差异显著,在印度北部的桑格鲁尔,这一发病率为每10万人年0.64例,而在中国西南部的凉山地区,发病率则高达每10万人年52.8例。对于女性而言,在印度北部的萨希布扎达・阿吉特・辛格・纳加尔,发病率为每10万人年0.8例,而在中国东部工业中心宁波的某个区域,发病率达到了每10万人年41.9例。

研究人员表示:“记录下来的肺癌发病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就充分表明,制定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肺癌预防和干预策略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关键地区肺癌高危人群的需求,同时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2013年,中国正式打响 “污染防治攻坚战”,经过努力,全国 PM2.5平均浓度有所降低。然而,之前的一项研究显示,空气污染暴露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可能需要15至20年的时间才会在腺癌发病率上体现出来

为了深入评估与过去 PM2.5暴露时长相关的肺癌风险,加拿大科学家依据他们2022年发表在同行评审期刊《胸部肿瘤学杂志》上的论文,对大约240名从不吸烟的女性肺癌患者的居住史进行了详细研究。

在这个研究群体中,83% 的人出生于加拿大境外,71% 为亚洲人。她们在加拿大境外平均居住时长达到了37年。确诊肺癌时的平均年龄为66岁,其中93% 的病例被诊断为腺癌。

研究人员发现,在出生于加拿大境外的女性当中,20% 的人累计接触 PM2.5的时间长达20年,而仅有2% 的人接触时间为3年。

加拿大研究团队在论文中写道:“在1996年能够获取准确卫星数据之前,有必要对如何将空气污染暴露影响纳入研究的最佳方法展开深入研究。”

“即便计算20年的累计暴露时间,也无法全面涵盖童年时期的暴露情况,这实际上是对终生暴露的一种低估,并且该数值还会因居住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