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纳爱”相伴的青春
与室外的潮湿寒凉不同,四川省泸州市“纳爱”未成年人保护法治体验中心里暖意融融。这是记者近日走进这里的第一感受。
“我们挑选了一个2024年办理的典型案件,将其改编为模拟法庭的剧本,组织孩子们扮演小小法官和检察官,他们肯定非常期待用这样的方式学习法律知识。”检察官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和志愿者讨论方案、布置会场,为即将来此参观的山区留守女童筹备法治“盛宴”。
据悉,从2009年泸州市纳溪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办案团队发端,到泸州市检察院整合两级检察机关力量深耕细作,再到泸州市委领导统筹31个市级部门及相关社会资源共同构建,“纳爱”检察文化品牌已陪伴泸州市的青少年群体走过15个春秋,先后获得“全国检察机关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优秀品牌”“全国检察机关十佳文化品牌”等多项荣誉。近日,记者实地走访,解锁这一未检品牌背后的法治文化“密码”。
法为“剑”
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罪恶之手
自2021年起,泸州市检察机关连续五年开展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法律监督,与相关职能部门会签防范和打击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协作机制。
一束纸折的康乃馨被小心收放在纳溪区检察院法治教育基地,这是该院收到的一份特别礼物,赠花人是该院检察官曾救助过的未成年人小赵。检察机关通过依法引导侦查、惩治侵害者,抚慰了小赵心灵上的创伤。
由这束康乃馨延伸出“为孩子们多想一步,多做一些”的初心,2011年,纳溪区检察院成立了泸州市首个未成年人检察部门,设立“检团阳光联络站”和“定点志愿帮扶点”扩大未检工作辐射范围,并提出了“纳百川、爱无疆、扬法治、助成长”的工作理念。2013年8月,泸州市检察院联合7个基层检察院统筹构建“纳爱+”品牌和团队矩阵,以“零容忍”的态度向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亮剑。
“泸州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多,农村留守儿童也多。这些孩子受到的监管保护较为薄弱,容易让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泸州市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主任杨涯林向记者介绍起“纳爱”团队曾办理的一起案件。
2023年,涂某通过短视频软件认识并联系十几名女童,引诱女童发送裸照或裸露视频,再以这些照片、视频威胁其中两名女童见面并实施侵害,又将非法获取的被害人照片、视频售卖牟利。“纳爱”团队检察官欧素梅与检察技术人员协作,恢复了涂某删除的照片、视频等犯罪证据,夯实了证据链条。最终,经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涂某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如何有效防止“隔空猥亵”等类似案件发生,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纳爱”团队检察官携手社工、心理咨询师、志愿者设计网络防侵害主题课程,走进30余所乡村中小学和城市寄宿学校,开展法治情景剧等各类法治宣传活动。2024年12月,该案获评第九届四川省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十大典型案例。
在一次次履职办案中,“纳爱”团队检察官始终坚持用法治“利剑”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罪恶之手。自2021年起,泸州市检察机关连续五年开展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法律监督,与相关职能部门会签防范和打击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协作机制;建立线上“纳爱”未成年人保护专区,同步链接12345政务服务平台、泸州市综治网格化管理平台,面向全社会广泛收集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线索;针对落实强制报告制度不到位的问题制发检察建议,做实跟踪监督和反向审视等。
治为“轨”
教育挽救罪错少年
2021年以来,“纳爱”团队已成功教育帮扶76名涉罪未成年人。
“纳爱”检察文化品牌秉持的工作理念,传承自海纳百川、宽厚仁爱的传统文化。因此,除严惩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外,泸州市检察机关最大程度教育、感化、挽救罪错未成年人,落实“双向保护”,为每一个涉案未成年人铺设法治正轨。
2024年国庆节前夕,泸州市江阳区检察院检察官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信中记录了小周的近况及一张全家福照片。小周是该院办理的一起抢夺案的涉罪未成年人。因其系初犯、从犯,有挽救的可能性,检察机关决定对其作附条件不起诉处理,考验期为6个月。
帮教过程中,检察官得知小周一直渴望自己工作赚钱,给家庭减轻负担,但苦于没有一技之长,迟迟找不到工作。结合小周的性格特点及个人意愿,依托“纳爱”社会支持体系,检察官帮小周联系了一名油漆师傅学习手艺。后来,小周顺利通过了考验期,检察机关依法对其作出不起诉决定。如今,小周已成为一名合格的油漆工。
2024年11月,泸州市纳溪区检察院未检干警在“纳爱·家援”心理辅导室对辖区留守女童进行心理疏导。
为挽救更多像小周这样的迷途少年,泸州市检察机关以帮助罪错未成年人摆脱致罪因素、预防重新犯罪为目的,探索在对罪错未成年人的干预和矫治中引入社会力量,通过“纳爱”团队吸纳教育、心理等领域的志愿者参与心理疏导、帮教考察以及家庭教育指导等工作,与泸州市就业服务管理局、泸州市江阳区青年创业者协会等加强协作,联系当地企业建立观护帮教基地等。经过多方努力,2021年以来,“纳爱”团队已成功教育帮扶76名涉罪未成年人。
爱为“盾”
筑牢精准预防之墙
2024年,泸州市“纳爱”未成年人保护法治体验中心落成,辐射全市7个县区检察院“纳爱”基地,形成“一个中心·七个港湾”的法治宣传矩阵。
“爱如大海,纳百川以无央,法的灯塔为你领航……”近期,泸州市检察院出品的未成年人保护主题歌曲《纳爱无央》亮相街头巷尾,在泸州市15个户外大屏及公交车上滚动播放。
做深法治宣传,强化精准预防,是“纳爱”检察文化品牌的一大特色亮点。记者了解到,除了传统的法治进校园活动,“纳爱+”品牌矩阵里有一个特别的“纳爱·纽扣”课堂,检察机关通过借助教育部门共享的网络课堂系统,同步连线数百个学校讲授法治教育课,并为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残障儿童开发特色普法教育课程。此外,泸州市检察机关联合教育、残联等部门,研发制作文法手语和自然手语双模式普法视频,并向全市7所特殊教育学校推广。
古蔺县检察院“纳爱”团队检察官易潇至今仍记得一堂特别的法治课。2021年,“纳爱·纽扣”课堂邀请中国首位手语律师唐帅和听障律师谭婷担任讲师,为特殊教育学校听障未成年人带来“保护自己 远离侵害”主题普法教育课。“课堂虽无声,同学们眼里却有‘声’。那个场景令人动容。”易潇告诉记者。
泸州市检察机关联动妇联、团委等部门积极构建“大预防”模式,创新“纳爱·薪火”法治志愿者培育项目,组织志愿讲师深入基层80余个社区、160余所学校开展法治服务,服务时长达1万余个小时。
2024年,泸州市“纳爱”未成年人保护法治体验中心落成,辐射全市7个县区检察院“纳爱”基地,形成“一个中心·七个港湾”的法治宣传矩阵。同时,泸州市检察院联合市教育和体育局将法治基地教育作为全市中学生社会实践必修课,面向不同年级的未成年人定期开展活动,以“请进来,走出去,点单式”的方式,让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更加专业化、体系化。
“‘纳爱’以法治为着力点,吸纳最广泛的资源与社会力量,做实未成年人‘六大保护’,实现对辖区各类未成年人的精准、立体保护。”泸州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刘孝勇说。
百川归海一路奔流,以爱之名滋养着泸州地区的万物生灵,润泽着“纳爱”。未来,“纳爱”也将继续用爱为孩子描绘多彩未来,以法治守护一方少年。
将法治保护送到
千千万万未成年人身边
全国人大代表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
品鉴创新中心总经理 曾娜
四川省泸州市位于川滇黔渝四省交界处,长江、沱江、赤水河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奔流。泸州市检察机关吸取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长江之水汇聚磅礴之气为意,承“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文化内核,打造海纳百川、宽厚仁爱的“纳爱”检察文化品牌。
从2009年至今,“纳爱”检察文化品牌从最初的未成年人案件办理,到“四大检察”综合履职,从检察机关“独自作战”到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纳爱”团队纳川成海,整合“六大保护”资源,以包容之爱守护着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他们建立一体法治教育矩阵,创设一站式关爱中心、线上保护平台,形成法治文化影响主阵地;锻造一个法治品牌团队,以长江水为精神意象,凝聚检察团队、社工团队、志愿团队的力量,形成未成年人保护合力;形成一套检察服务模式,构建集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挽救失足少年、开展精准法治宣传、全面保护救助于一体的综合立体保护体系。
希望“纳爱”检察文化品牌能够持续凝聚未成年人保护力量,夯实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做深做实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工作,将法治保护从法律的字里行间送到千千万万未成年人身边。
(来源:检察日报·法治新闻版 作者:曹颖频 李敏 夏玉娟 李哲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