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专栏刊载《绘就诗画浙江和美乡村新画卷》。文中聚焦了象山县培育发展农渔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一起来看↓
宁波市象山县高塘岛乡黄湾塘,陆基大西洋鲑养殖场里,水流模仿洋流快速转动,纹理美丽的大西洋鲑欢快游动,不时跃出水面,它们加工后就变成食客喜爱的三文鱼。
诺帝克水产中国子公司总经理童安睿介绍,不同于传统海洋网箱养殖,这里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可以杀灭水体中滋生的各类病原体,还能模拟鱼类生长的环境。2024年4月,第一批养成的大西洋鲑销往市场,优质率达99%。曾经遥远的大西洋鲑,现在5个小时就可“游”上长三角地区的餐桌。
水产良种被称为农渔业“芯片”,这个难题,在象山一再获得突破。
“象山海岸线、海域面积居全省前列,县里的农民主动跟高校院所合作,把农渔养殖做精、做深。”象山县副县长石赟甲介绍,拥有国家级大黄鱼良种场的高泥村,先后与16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成立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先后培育岱衢族大黄鱼、小黄鱼、梅童鱼、马鲛鱼、银鲳等26个品种,填补国内空白5个。
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让新质生产力持续赋能乡村产业发展。
伴随红美人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象山县累计培养乡土专家40余人、农创客711人、海归柑橘研修生300余名;三文鱼陆基养殖项目落户后,又有6位外籍专家、40位技术人才扎根海岛。
阅读更多:
来源:人民日报
一审:陈雨露
二审:方子龙
三审:赵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