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记者从省水利厅深化水利改革新闻通气会上获悉,截至2024年底,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农村供水规模化率提升近13个百分点,达到50.8%,高质量工程体系、高水平管护机制、高标准水质保障、高效率应急响应的农村供水管护体系基本建立。
山西地形呈“两山夹一川”之势,西部为吕梁山、东部为太行山、中部为盆地区。农村人口在盆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在山区、丘陵区较为分散。因地形地貌条件和资源型缺水等影响,相对于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以及群众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我省农村供水还存在水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并存、区域水质有风险、管理水平不高等短板弱项,亟需进一步提档升级。
2024年,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并印发了《山西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规划》立足省情实际,结合区域发展,将全省农村供水划分为吕梁山区、盆地区、太行山区3个供水区,充分利用水网骨干工程水源稳定的优势,结合既有水源条件,优先实施以县城为中心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积极推进盆地区及部分山间谷地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因地制宜推行小型供水规范化建设和改造,积极推进农村供水县域统管,逐步建立健全长效运行管理体制机制。规划到2030年,全省农村供水规模化率达到7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基本构建从“水源”到“水龙头”安全可靠、保质保量、城乡融合的供水工程建设管理体系。
去年,全省各级水利部门坚持规划引领,采取一系列有力有效措施,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开局良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体系初步构建。全省争取省级财政安排奖补资金4亿元,先期启动15个县域城乡一体化和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10个县域小型工程规范化建设,引领撬动各级财政、社会资本等多渠道资金投入超过20亿元,着力推动农村供水县域专业化统管,提高从水源到农户的全链条管理水平,全省40%的县域搭建形成县域统管雏形,以“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为主线的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速。同时,省水利厅采取专班督导、从严整改、试点引领、培训推动等多项有力举措,持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