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元宵节一过,今年的春节正式结束。子女回到工作岗位,很多老年人的生活重归平静,短暂的团聚过后,会有更为明显的孤独感。如何破解这种节后失落,不仅在于外部的陪伴和支持,更在于老年人自身心态的调整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需要帮老年人设定独立的生活目标,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意义,而不是把全部关注点都放在子女身上。
许多国家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比如日本、欧洲的一些国家,早在多年前就开始倡导“积极养老”概念,即让老年人保持社交、学习、劳动,鼓励他们在能力范围内继续参与社会活动,而不是单纯地等待被照顾。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有效降低了抑郁和认知退化的风险。相较之下,我国许多老年人仍然习惯于以家庭为中心,认为“子女孝顺”是幸福晚年的核心标准,而忽视了如何让自己活得更充实。
目前,国内部分城市已经推出“老年再就业”计划,为身体条件尚佳、有意愿继续工作的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岗位,比如社区管理员、图书馆志愿者、文化讲师等。这些岗位不仅让老年人保持社交,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经济收益,提高生活自信。而在一些农村地区,合作社、农产品电商等模式也为老年人提供了劳动机会,让他们继续发挥余热,而不是仅仅依赖子女供养。
此外,现代科技手段也应更多地融入老年人的生活。目前,许多城市的公共服务已经逐步向智能化转型,比如在线就医、数字支付、智能出行等,但老年人往往因为不熟悉相关操作而无法享受这些便利服务。近年来,各地开始推行“适老化改造”,比如开设老年人手机使用培训班、推出简化版的App操作界面等,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便利度,也能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减少因信息差带来的孤立感。
当然,所有转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关键在于社会观念的逐步更新。让老年人从“等子女回家”转变为“自己安排生活”,不仅需要家庭的引导,更需要社会提供丰富的选择和友好的环境。子女可以鼓励父母尝试新事物,比如学习新的技能、培养新的兴趣,而社会各界应构建更多元的老年活动空间,打破“老年人=被照顾群体”的固有思维,让他们成为更加主动的社会参与者。
春节的意义,不只是短暂的团聚,而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启示——如何让老年人感受到持续的陪伴和支持,如何让他们的日常生活不因子女的离开而失去色彩。真正的养老,不是等着被照顾,而是拥有继续前行的动力。而这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去营造一个更积极、包容、适老的社会环境,让老年人真正做到老有所盼、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来源:老年健康报
文:尤颖康(媒体人)
策划:郑颖璠
编辑:尤颖康 李诗尧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王乐民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V69A4YZ】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