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韩建军 通讯员 巩琳璐 王天彤 文/图)连日来,洛南大地上依然弥漫着春节的喜庆氛围,舞龙、耍狮、戏曲表演热闹非凡。然而,该县城关道办事处尖角村的种植户刘军良却无心参与这些热闹活动,吃完早饭,便和妻子扎进大棚,忙着为圣女果缠枝、打芽子。
“棚里的苗子不等人,现在抓紧时间,才能不耽误圣女果的成熟期。”刘军良一边说着,手一边忙碌着。“过年期间,我们就没休息,别人都赶热闹看戏,我们就守在大棚里,天天都有顾客来采摘,一棚草莓五六天时间就卖完了。”刘军良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今年52岁的刘军良是地道的务农人,半辈子都在种地。不过,和传统务农不一样的是,他专门搞大棚种植。作为村里最早一批种植大棚蔬菜的人,刘军良最初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等蔬菜。凭借勤劳的双手和对农业技术的钻研,他不仅将自家的土房改建成两层楼房,还为当地的大棚产业发展树立了榜样。
万事开头难,从建大棚到种植,刘军良最初也是一头雾水。但他凭借踏实好学的态度,跟着农技人员虚心学习,自己也不断钻研,很快便掌握了种菜的技巧。然而,种植大棚蔬菜并非一帆风顺。冬季的大风和大雪,都是对种植户的严峻考验。每天,他都要在清晨卷起保温膜,晚上再放下;遇到半夜天气突变,还得起身给棚里的苗子保温。2016年10月,正值秋延西红柿成熟采摘期,没想到一场大雪损毁了大棚,棚里的西红柿也损失惨重,当年损失四五万元。“看着倒塌的大棚,真的是心都在滴血。”刘军良回忆道,尽管如此,他并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迅速投入大棚修理和苗子抢救工作中。
“务菜就像是经管娃,马虎不得,需要用心去管。”这是刘军良20多年种菜生涯的深刻体会。他始终秉持着把事情做到最好的信念,不断尝试摸索新的发展之路。2013年,他在景村镇承包了5个大棚种植西红柿;后来又到商州区大荆镇承包15亩地,开启规模化种植。他种植的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品质优良,销路畅通,收获期还未到,就有外地商贩打电话预订。
从种植大棚菜开始,刘军良一直有一个种植梦,那就是种出精品菜。为了搞好种植,他积极参与县上和街道办组织的职业农民培训,经过多次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等,刘军良成了种植业的行家里手,成长为正儿八经的中级职业农民。
近年来,刘军良紧跟市场需求,把大棚蔬菜和大棚瓜果融合发展,主打采摘经济。如今,刘军良依据自身实际,在尖角村一共流转了5亩地,建设了3个大棚,采取分茬轮换种植,冬春是草莓、圣女果,夏季是西红柿和黄瓜。
“搞种植,是良心活,不能糊弄,要真心热爱和细心对待才能种得好。”刘军良说,他种的瓜果不用催熟剂,自然成熟,不仅品相好口感更佳,不用拉出去售卖,更不用走街串巷,全靠顾客口口相传,上门采摘,往往不出大棚就销售一空。
据刘军良介绍,今年蛇年春节,正值第一茬草莓成熟,大年初二开始,前来采摘的顾客便络绎不绝,几天时间,第一茬草莓就销售一空,目前第二茬草莓正处于盛花期。
“5月草莓采摘结束,整理好土地后再栽一棚圣女果;圣女果收获后,再换种草莓;还有一个棚,清明前栽上黄瓜……”
“地不歇着,咱也不能歇,人虽然累点,但有奔头。”
“希望今年扣除人工费后,能有10万元的收入。”
刘军良和妻子满怀期待,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在大棚里说着今年的规划。“我还会继续种下去,尽最大努力,种出好品质的蔬菜和水果。”新的一年,刘军良干劲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