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即《哪吒2》)的音乐设计以传统与现代融合为核心,影片中的歌曲和配乐不仅推动了剧情发展,更深化了角色情感表达。
第一首片尾曲《在故事的最终》
张碧晨继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片尾曲《今后我与自己流浪》后,再度为《哪吒2》献唱片尾曲《在故事的最终》。导演饺子称其歌声为“声音的造梦师”,认为她完美融合了神话叙事与普世情感。
歌曲以哪吒与母亲殷夫人的亲情为主线,歌词“世界再大也不要害怕长大”传递出离别与成长的勇气。MV中穿插了哪吒与母亲的回忆闪回画面,情感细腻磅礴,被观众评价为“中国式亲情的极致演绎”。
张碧晨在录制时根据剧情调整音色强弱,模拟角色从压抑到爆发的情绪变化。例如,在表现哪吒离家场景时,她通过声音的收放控制,强化了角色的心理挣扎与释然,最终呈现出“一开口就想哭”的感染力。
第二首:角色曲《就是哪吒》
由唐汉霄作曲,灵感源于剧本台词“我们还年轻,不知天高地厚”。唐汉霄认为唢呐“冲破一切的音色”与哪吒的反叛性格高度契合,因此伴奏中大量使用唢呐,并融入摇滚元素。歌曲以高亢的唢呐声为主旋律,搭配电子脉冲音和交响乐团合奏,营造出热血沸腾的听感。唐汉霄在录制时反复演唱了600多遍,力求捕捉哪吒“破局重生”的语气和力量感。
唢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穿透力极强的音色与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相呼应,既体现了民族音乐的张力,也强化了角色的反叛内核。
虽然以下内容属于配乐范畴,但因其对影片氛围的塑造至关重要: 在宝莲盛开的场景中,配乐采用侗族大歌(多声部无伴奏合唱),其空灵音色模拟自然声响,与神话的圣洁感相呼应。音乐团队专程赴贵州与侗族歌者合作,将金属打击乐与传统吟唱结合,赋予画面“仙气”与生命力。
天元鼎下沉时,蒙古族呼麦(喉音唱法)营造出远古兽音般的压迫感,低沉的音效强化了剧情的紧张与神秘感,被观众形容为“头皮发麻”。
东海龙王变人形时,弦乐与箫声交织,既表现威严又暗含慈祥;其他龙王的专属配乐则融合京剧锣鼓、电子脉冲等元素,通过音乐强化角色性格差异。
影片音乐通过非遗音乐与现代编曲的碰撞,展现了国漫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自信。例如,侗族大歌和呼麦的应用让海外观众感受到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有评论称“音乐跨越语言,传递了中国式情感”。此外,张碧晨的片尾曲在海外上映时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被赞“用歌声打破偏见”。
《哪吒2》的歌曲与配乐不仅服务于剧情,更通过民族音乐元素的创新运用,构建了独特的听觉美学体系。从《在故事的最终》的亲情共鸣,到《就是哪吒》的反叛呐喊,再到传统乐器的“画龙点睛”,音乐成为影片情感表达与文化输出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