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热映,哪吒这一经典神话人物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与此同时,一场围绕“哪吒故里”的争夺战也在全国多地悄然打响。四川宜宾、天津陈塘关、安徽怀远等地纷纷发声,声称自己是哪吒的故乡,试图借助这一文化IP提升地方知名度。然而,就在各地争得如火如荼之际,辽宁省朝阳市的一件文物却为这场争夺战提供了新的视角——一幅出土于朝阳北塔地宫的石函图像,被证实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哪吒形象。

最早的哪吒形象:辽宁朝阳北塔地宫的“大圣那吒太子”

这幅被称为“哪吒闹海图”的石函图像,出土于辽宁朝阳北塔地宫,是北塔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艺术系教师、古建筑研究者、朝阳人李白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幅图像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哪吒形象实证,还揭示了哪吒形象传入中国到与本土文化融合的演变过程。

李白羽回忆道:“我们小时候经常在北塔附近玩耍,也经常去北塔地宫博物馆参观。当时就看到这幅‘哪吒闹海图’,但因为年纪小,对它的理解并不深。后来才知道,这幅图像的历史价值非常高。”她进一步解释说,朝阳北塔始建于北魏时期,后经辽代重修。在这幅图像中,哪吒被称为“大圣那吒太子”,是多闻天王的三太子,率领夜叉部,呈现出一个成年夜叉的形象。“这幅石函图像旁边标注了‘大圣那吒太子’,是我们国家现存最早的哪吒形象实证。但到了宋朝,哪吒的形象逐渐与传说中的灵珠子融合,形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幼童形象。这一演变过程,不仅填补了本土化研究的空白,也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元融合的特点。”

朝阳北塔地宫的文物反映了古代朝阳作为东北地区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哪吒闹海图’的发现,不仅证明了哪吒形象在我国的早期传播,也揭示了古代朝阳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多地争夺“哪吒故里”的背后逻辑

随着《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热映,哪吒这一神话人物成为了各地争相追捧的文化符号。四川宜宾、天津陈塘关、安徽怀远等地纷纷宣称自己是哪吒的故乡,试图通过这一文化IP来推动地方旅游和经济发展。然而,辽宁朝阳的“哪吒闹海图”却为这场争夺战提供了新的视角。

辽宁省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哪吒闹海图”的发现证明了哪吒形象在我国的早期传播,但这并不意味着哪吒的故里就在辽宁。哪吒作为神话人物,其形象和故事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演绎和传承,这正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思考

文化IP的开发与保护:如何平衡

“哪吒闹海图”的发现不仅为哪吒形象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文化IP的开发与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

有学者建议:“各地在开发文化IP时,应当注重历史考证和文化传承的真实性,同时也要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宣传。像‘哪吒闹海图’这样的珍贵文物,不仅是地方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如何在文化产业发展与历史文物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是当前社会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既要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又要合理开发文化IP,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赢。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陆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