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心中,身边却有一位将士,他是黄埔四期第一名,毛主席认为他的军事才能胜过诸葛亮,甚至赞扬他:“军事水平,不亚于我。”
而这位将帅有如此高的成就,却在授衔大典前,主动请求,将自己的军衔从上将降为中将,而此人便是毛主席的军事高参,开国中将郭化若。
为何毛主席对他有如此高的评价?建国后他为何婉拒上将?
郭化若1904年8月10日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城市贫困家庭,由于家境贫寒,9岁时便开始在一家报馆抄写通讯,直到13岁时,才在父亲的一再坚持下进去教会办的福州崇实小学读书,高小毕业后,郭化若开始背井离乡的流浪生活,1924年1月,郭化若怀着对孙中山先生的无比信仰,加入了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
1925年秋,郭化若正式成为黄埔军校的第四期学员,他经过预备学习,入伍生后又考入炮兵科,从此,郭化若便开始他70年革命征途的第一步。
这年9月,郭化若随东征军讨伐陈炯明叛军,同年冬,他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的年底郭化若结束后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的学习生活,毕业时被留校委任为炮兵第二队代理队长。
在此期间,由于郭化若的成绩优秀和教官的推荐,蒋介石曾两次下令调他去当秘书,但都被郭化若回绝,1926年春,郭化若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曾任北伐军某部炮兵连连长。
“中山舰事件”以后,郭化若对国民党失去信心,毅然决定退出国民党,成为公开的共产党员,1927年11月,大革命失败后,郭化若赴苏联入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但在炮兵学校学习还未结束的时候,由于国内的形势发生巨变,郭化若不得不放弃学业,毅然决定立即回国。
回国后,一定要尽快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去,参加由毛主席,朱德领导的红军,之后郭化若将自己扮作商人,一路走到龙岩,漳平战役后,郭化若指挥部队全歼守敌,缴获武器装备600余件,郭化若的名声也随之在部队中传开,当晚,红四军前委决定,任命才到部队23天的郭化若第二纵队参谋长。
1929年11月26日,在朱德,陈毅的再一次邀请下,毛主席从上杭苏家坡回到汀州,重新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毛主席回来的当晚,便向朱德问起郭化若的情况,不久后,前委在汀州召开扩大会议,开会前,朱老总忙拉住郭化若的手,给毛主席介绍说:“这就是郭化若,黄埔毕业的,从苏联回来就要急着找你。”
毛主席赶紧走过来,紧紧地握着郭化若的手说:“你就是给我写信的郭化若?信写得不错啊,我们红四军又多了一位秀才啊!”
古田会议结束后不久,前委开会研究人事安排以及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当时,红四军军部缺一个参谋处长,对这个人选问题,前委首长都十分重视,因为参谋处长一职。
不仅是司令部作战指挥的具体负责人,一些重要作战文书也要由参谋处长拟制,而且位置重要,在首长身边工作,掌握着大量的核心机密,根据毛主席的建议,大家讨论一致同意,由郭化若出任红四军军部参谋处处长。
从此,郭化若跟随在毛主席身边,开始为毛主席等出谋划策,郭化若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才华发挥地淋漓尽致,郭化若在起草第二次反“围剿”通令时,提出了游击战的十项法则,即“扰敌,堵敌,截敌,袭敌,诱敌,捉敌,侦敌,俄敌,盲敌”,这样就使毛主席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更加具体化。
从那时起到1931年9月,郭化若先后担任红一军团指挥部参谋处长,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长等职务,一直在毛主席,朱老总直接领导下做参谋工作,1938年9月至12月初,在毛主席亲自安排下,郭化若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39年1月至1940年2月,中央军委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开办了第一期参谋训练队,共有学员130余人,为表重视,毛主席特派郭化若主授“战略学”课程,并对希望他主授“战略学”课的训练班负责人说:“你们放心,郭化若授得和我差不多甚至超过我。”
之后解放战争期间,郭化若用自己的军事理论成功指挥前线作战,毛主席称赞道:“古有孙子,今有郭子。”
1955年中央授衔,根据郭化若的贡献和资历理应授予上将军衔,然而身为服兵团级干部的他却拒绝了中央的“上将”,他希望给自己降衔,认为自己从未带兵打仗,能给自己中将军衔就行。
之后,郭化若负责南京军区的战史编写工作,他将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到编写中国腾铭解放军战史的工作中,一直到1982年他退居二线,依然对军事科研痴心不改。
1995年11月26日4时14分,一代红色儒将,毛主席的军事高参走完了他为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光辉历程,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