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朗普宣布成立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这一动作被外界解读为美国试图效仿中国科技政策的“顶层设计”,甚至暗合“举国体制”逻辑。一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中美世纪博弈,似乎正在拉开帷幕。
近年来,中国在5G、新能源、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球逆袭,让美国精英层意识到:仅靠市场自发创新已不足以维持绝对优势。而特朗普的个人政治风格,更可能为这场竞争增添不确定性。
从白宫发布的行政令文本来看,美国的措辞罕见地流露出“危机感”:“在全球竞争对手竞相利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先进生物技术等颠覆性技术的背景下,实现并保持不可撼动的全球技术领先地位,已成为美国国家安全当务之急。”这一表述与中国近年强调的“科技自立自强”“集中力量办大事”等战略宣示不谋而合。更有中文自媒体直接将标题写为“特朗普签发总统令:成立美国科技委”,戏称美国开始“向东看齐”。
真是这么回事吗?当然还不能这么看。
事实上,总统科技委并非特朗普首创。小布什、奥巴马、拜登均曾设立同名机构,但特朗普此次行动的特殊性在于其“速度”与“野心”——就职仅三天便重启该委员会,且明确将矛头指向中国。委员会24名成员中,除总统科学顾问外,还包括人工智能与加密技术特别顾问等职位,直指中美竞争最激烈的科技前沿领域。
尽管白宫措辞高调,但美国的科技治理体系与中国存在本质差异。总统科技委)本质上是一个“志愿者”顾问机构,成员不领薪水,也无权调配资源;另一机构国家科技委虽隶属联邦政府,但仅负责协调政策,不发布强制性指令。真正掌握科研经费命脉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国立卫生研究院,年预算合计超500亿美元,却以资助基础研究为主,极少介入战略方向规划。
相比之下,中国“新型举国体制”通过科技部、国家实验室等实体机构,集中调配资金、人才与产业链资源,形成自上而下的目标导向机制。美国学界普遍认为,其分权传统与市场主导模式难以复制这种路径。正如麻省理工学院科技政策教授理查德·塞勒斯所言:“美国不需要科技部,因为企业就是我们的科技部。”
美国成立总统科技委,虽难称“举国体制”,却标志着全球科技竞争进入新阶段。这场博弈不仅是技术实力的较量,更是两种发展模式的碰撞——中国的集中式创新与美国的市场化生态,究竟谁能主导未来?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维持基础科学优势的同时,正试图通过“小院高墙”策略,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构建壁垒;而中国则在芯片、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等“卡脖子”环节加速突围。特朗普的“总统科技委”,或许正是这场无声战役中的一枚新棋子。
科技竞争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捆绑国家命运。就算特朗普学不了中国社会体制的优越性,但是我们也不能小觑美国社会的创新能力。当美国开始用“对手的逻辑”应对中国,这场世纪决战已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制度、战略与耐力的全面考验。谁能在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间找到平衡,谁或将定义下一个时代的规则。美国的优势在于拥有成熟的资本市场,创新文化和人才资源。中国的优势在于市场机制与政府管理两只手同时在发力,而且也拥有人才红利,并且技术开发正在从跟跑进入创新引领的新阶段。
过去我们就说过,美国正在对中国进行一场科技竞争,甚至是科技产业战争。相比军事科技竞争,中美两国的国运在很大程度上将由科技竞争的结果来决定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懂王的野心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