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正月十六“送瘟神”那些事儿!

虽然说“过了十五不是年”,而今日是农历的正月十五了,年也算是过完了。

但是在咱中国传统习俗里,正月十六这一天也很重要,在过去民间这天是送瘟神的日子,其中也是有着大讲究的。

老祖宗传下来的正月十六送瘟神这一习俗,承载着老祖宗们对健康平安的祈愿,虽说各地做法和禁忌不太一样,但核心都是希望新的一年无病无灾。那到底瘟神如何送呢?又有哪些讲究呢?一起来了解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瘟神到底是谁?这也是很多人比较好奇的地方。瘟神,听名字就知道不是什么“善茬”,在民间传说里,它可是掌管着瘟疫灾祸的凶神。

大家也知道,在古代的医疗条件是很差的,一场瘟疫就能让很多人失去生命,所以人们对瘟神是又怕又恨,是避而远之的。

而关于瘟神的来历,说法挺多的。有一种说法是颛顼(五帝之一)有三个儿子,死后都变成了恶鬼,其中一个专门在人间散播瘟疫,人们就把它当成瘟神。

还有的说法把瘟神具象化,有五个人,分别是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仕贵、总管中瘟史文业,他们被称为“五瘟使者”,各司其职,分管不同季节的瘟疫。



不管是哪种说法,瘟神在人们心中都是带来疾病痛苦的象征,送瘟神就成了大家渴望摆脱疾病困扰的一种方式,希望能送走它,而一年健康平安无病灾。

那么,问题来了,又该如何送瘟神?

送瘟神的方式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在一些农村地区,人们会在正月十六这天早早起床,用秸秆、废纸扎成一个简易的“瘟神”模样,然后把家里平时积攒的一些破旧物品、垃圾之类的,都放在这个“瘟神”身上,寓意着把一年的晦气、疾病都让它带走。

等扎好了,就把它拿到村外空旷的地方,点上火烧掉,看着熊熊燃烧的火焰,就好像看到瘟神被赶走了,心里那叫一个踏实。

在烧的时候,有的人还会念念有词,说些“瘟神快走,别再来啦”之类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愿。



还有些地方,会通过放鞭炮来送瘟神。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人们听来是最能驱赶邪祟的声音。

正月十六晚上,大家聚在一起,把准备好的鞭炮点燃,一时间,火光冲天,响声震耳欲聋,整个村子都被热闹的气氛笼罩。人们相信,这热闹的鞭炮声能把瘟神吓得远远的,让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另外,有的地方会组织游街活动。大家抬着纸扎的瘟神,在村子里巡游一圈,然后送出村外。

巡游的时候,队伍里还有人敲锣打鼓,吸引更多人参与,声势越大,就觉得送瘟神的效果越好。总之各地送瘟神的方式,各样区别,也各有千秋。

值得一提的是在正月十六送瘟神,也有不少需要注意的禁忌。首先,这一天尽量不要吵架、骂人。



在老辈人看来,正月里是喜庆的日子,吵架骂人会破坏家里的祥和气氛,还可能招来不好的运气,更别说送瘟神这么重要的日子了。所以,就算心里有点小不愉快,也要尽量压一压,和和气气的。

还有在正月十六最忌说"病"字,连咳嗽都要憋着——这看似荒诞的禁忌,实则是古人的"心理防疫"。

心理学中的"自我暗示"理论在此完美印证,积极的心理状态确实能增强免疫力。

另外在有些地方,当天不能借米借盐的规矩,源于"瘟神爱找破败之家"的说法,实则是提醒人们保持家居整洁。

还有,不能打扫卫生。平常我们可能习惯了每天打扫,可正月十六不行。因为这一天打扫卫生,会把送走瘟神带来的好运也扫走,就白送了。如果地上有垃圾,先放着,等过了这天再清理。

再就是不能动针线。传说正月十六动针线,会招来灾祸,特别是和疾病有关的灾祸,这和送瘟神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这一天家里的针线活都得停下来。

正月十六送瘟神的习俗,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带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管时代怎么变,这些习俗背后的美好寓意,都值得我们一直传承下去。你家乡还有这个习俗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