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十年前,吴晓波老师的《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一文,描写了中国消费者挤爆日本商场,背回日本马桶盖的现象。然而这只马桶盖,其实产自杭州的松下。
十年后,松下在中国年销1100万台智能马桶盖,日本市场70%的产品同样来自松下杭州的工厂。
而当年被质疑“不适应中国市场”的日本技术,如今竟由中国团队反向定义全球标准——节水70%的静音排水、3分钟速烘的“中国特供”功能,甚至被写入日本产品的设计手册。
这背后是一场关于“快与慢”的商业隐喻。
过去30年,中国企业的成功往往依赖“快”——抢占风口、规模扩张、价格血战。2015年智能马桶盖市场兴起,450个品牌蜂拥而入,行业一度陷入“价格砍半、功能堆料”的混战。但十年后,最“慢”的松下,用22年死磕中国水质对管路的腐蚀,模拟极端电压波动,甚至将“24小时淋水测试”做成行业标准,稳居行业领先地位。
慢,是对常识的敬畏。
2002年,中国智能马桶盖市场年销量不足5万台。松下没有选择快速铺货,反而用5年时间重构产品逻辑:针对中国硬水研发抗腐蚀管路,为电压波动设计三重熔断保护。2015年市场爆发时,这些“慢功夫”让松下一年销量翻3.5倍,经销商排队打款等货。
慢,是对供应链的重构。
当同行用价格战抢夺市场时,松下把马桶盖全球总部迁到中国,进行了一场供应链革命,实现了95%零部件实现国产化。2024年,松下高端马桶V8上市4个月销量破万,证明“慢公司”也能跑出加速度。
慢,是对需求的深度理解。
今天,中国智能马桶普及率仅6.9%,不足日本十分之一,但这恰恰是长期主义者的机会。当行业盯着“价格战”时,他们研发出10年零堵塞的鲸尾强排技术,新材料马桶重量减轻60%,静音排水技术让深夜如厕不再惊醒家人。这些创新,都是对中国市场的深度理解与思考。
今晚19:00,吴老师开启蛇年首场直播,写下《去日本买个马桶盖》十年后,他将再次走进松下杭州工厂,对话松下住宅设备BU BU长任少阳,一起探讨,马桶盖十年发展故事。
点击按钮▼预约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