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白云怡
编者的话:从阿根廷记者体验北京共享单车到爱尔兰记者圣诞节前探访义乌,从日媒记者探访“中国式养老”再到阿联酋记者在广州试用数字人民币……随着中国持续深化对外开放,越来越多外媒记者迈开实地探索中国的步伐,并将他们观察、体验到的现代中国的生动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近日,《环球时报》记者与过去几个月在中国采访的几位记者进行了交流,倾听他们在中国丰富多彩又各不相同的亲身经历。



哈萨克斯坦记者乌扎克



巴基斯坦记者法鲁克



阿根廷记者曼西尼
巴基斯坦记者法鲁克:延续报道中国的家族传统,我感到很荣幸
“你要去中国了?那简直太棒了!”去年8月,巴基斯坦《每日团结报》副主编玛瑞杰·法鲁克(右图)赴华采访前,他的朋友兴奋地对他感叹。法鲁克自己也很激动,因为这次他将有机会探访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中国新疆。
法鲁克在中国待了十几天,不仅走访了乌鲁木齐、伊犁这样的大城市,也去了一些小村庄。“到了新疆,我更加明白什么叫‘眼见为实’。”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看到的新疆城市很现代化,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也并不逊色。乌鲁木齐大巴扎的商铺卖的商品质量比巴基斯坦市场上的要更好。我还看到了许多清真寺,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人们过得很幸福,他们收入稳定,当地的经济发展成果显而易见。”
比起大城市,更让法鲁克难忘的是新疆的一个小村庄。他回忆道:“那里的人也有很不错的赚钱的机会,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且,我去到那里就像回到家一样。当地居民的地毯、花瓶、窗帘都跟我们那里的非常像。我感到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的文化底蕴有太多相通之处,这让我更加惊喜!”
除了感受传统文化,法鲁克还探访了一家新疆的软件园。他了解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畜牧业中的应用,这套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能够通过监测牲畜的生命体征和位置帮助牧民远程管理牲畜。“我之前以为这种高科技产业园只有像深圳或上海这样的城市才有,没想到在新疆也能看到。我写了六七篇关于新疆的文章,还做了视频,希望更多人更全面地了解这里。”
据法鲁克介绍,在巴基斯坦,“中巴是铁杆兄弟”的说法深入人心。不过,很多巴基斯坦人对中国的了解仍然有限。比如,和自己一起前往中国采访的媒体同行很多都是第一次来中国。在来之前,他们也担心:“中国人是否也对巴基斯坦抱有同样友好的感情呢?”
现实给他们的答案让人惊喜。“当我们在北京一家商场购物时,一名女商户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告诉她‘巴基斯坦’,她非常高兴,还给我们打了折;有一次我们坐出租车时,司机不会说英语,他特意通过手机翻译打出‘我们是铁哥们’给我们看;在西安附近的一户村民也十分热情地招待了我们,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法鲁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些事情都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明白,中巴友谊不仅在政府之间,更在我们普通人之间。”
法鲁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的家族已和中国有了“三代的缘分”,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他的祖父就曾访问中国,那时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法鲁克的祖父有机会见到了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并在后来多次赴华报道。法鲁克的父亲也曾多次访华,用笔记录中国的变化。“能够延续这样的家族传统,我感到很荣幸。”
现在,法鲁克正计划着下一次中国之行,因为中国在他眼中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的国家,有太多有趣的内容值得报道。比如,法鲁克很关心中国与巴基斯坦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据我了解,巴基斯坦的一些企业正在与中国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能源转型,我也知道中国在这方面非常先进。如果能通过中巴经济走廊,将更多新能源技术引入巴基斯坦,我们一定能学到更多,也一定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阿根廷记者曼西尼:我写了近50篇报道,因为中国不同地方各具特色
从盛夏到初冬,阿根廷《号角报》记者尼古拉斯·曼西尼(上图)去年在中国度过了让他难忘的4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他去了中国6个省市,从华北的北京到华南的广东,从东部的上海和江苏到西部的陕西与四川,在与各行各业中国人的交谈与相处中,他看到了一个“有趣而多彩的中国”。
曼西尼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这趟对中国的深度采访之行中,他对话了阿根廷驻上海总领事、阿根廷前驻华大使、在中国卖南美马黛茶的商户、制作拉美小吃的人等,他体验了北京的共享单车、上海的咖啡馆,还走进了四川东方电机的智能“无人车间”。采访期间,曼西尼写了近50篇报道,涉及中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拉美人才能在中国找到一席之地吗”“在世界上咖啡馆最多的城市生活一天的感受”“在中国开展业务感觉如何——阿根廷书商的‘东方冒险之旅’”等。
“我之所以能写这么多报道,是因为中国的每个地方各具特色。”他回忆道:“我希望更多阿根廷人通过我的报道,对今天的中国有更全面的了解。事实证明,这些报道后来也得到了报社同事和阿根廷网民的广泛好评。”
在这4个月里,让曼西尼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的安全和物美价廉。“中国不存在不安全的问题!这让我非常惊讶,因为在阿根廷,我们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习惯了夜晚出门的不安,或是去某些地方就情不自禁地紧张。但在北京,哪怕是深夜,我也敢一个人出门。”
“相比饱受通胀之苦的阿根廷人,中国老百姓生活成本较低是突出的优点。”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中国,我只要花很少的钱,就能享受非常地道的美食。地铁经济实惠,共享单车便宜便捷,中国城市的街道设计也很适合骑行,我非常喜欢。”
据曼西尼介绍,阿根廷国内舆论通常很“两极化”,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差距极大,其中也包括对中国的看法。一些阿民众对中国印象很好,一些右派的政客则对中国持批评态度,但更多的阿根廷人对中国缺乏了解。“我注意到,在我的视频发布后,许多跟帖都表达了对中国成就的钦佩,我经常看到这样的评论:‘看,这就是社会主义高效的运作方式。’”曼西尼表示:“我认为,匮乏甚至错误的信息是许多阿根廷人无法全面认识中国的主要原因。如果能有更多阿根廷媒体深入地报道中国,相信阿根廷民众也会对中国有更积极的看法。”
曼西尼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还想更深入地报道中国故事,比如中国的足球、网购,中国和阿根廷的经贸合作,中国人喜欢看什么电影等。我也希望为未来的报道注入更多深度与思考,让它们更富有全球视野,推动阿中关系变得更好。”
哈萨克斯坦记者乌扎克:有必要对中国进行更深入且多样化的报道
“你看这张照片,我完全像是个中国女孩。”谈及自己在中国4个月的旅程,哈萨克斯坦纳扎尔传媒网记者加济扎·乌扎克(右图)兴奋地给《环球时报》记者展示她身着旗袍拍摄的生日照。她说,这件旗袍是她专门从中国带回国的,她想以拍摄旗袍写真这种特殊的方式保存自己在中国难忘的经历。
“哈萨克斯坦人比较熟悉中国的经济成就和文化遗产,但对于中国现代生活方式和创新方面存在认知上的不足。”乌扎克说,哈萨克斯坦人平时主要通过新闻报道、文化活动、社交媒体、旅游、商业合作等了解中国,“我认为哈萨克斯坦媒体有必要对中国进行更深入且多样化的报道,以促进相互理解与合作”。
乌扎克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中国的采访经历完全改变了她的人生,不仅拓展了她作为记者的专业知识,也加深了她对中国丰富文化和悠久历史的理解。她游览了北京、上海、杭州、西安、呼和浩特、银川、宁波等11个城市,飞行旅程上万公里,不仅领略了大城市的活力四射,也看到中国乡村的发展创新。在参加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举办的活动时,乌扎克表示自己还有幸与外交部副部长华春莹交谈并合影。
回顾整个行程,最令乌扎克激动的是,她得以探索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西安。她说,哈萨克斯坦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在经贸、科技、人文等各领域积极推动对华交流,促进两国相互了解。她发现,中哈都有热情好客、重视家庭以及重视自然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她看到诸多哈萨克斯坦元素,也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哈萨克斯坦音乐、文化以及美食感兴趣。
乌扎克说,哈萨克斯坦不少读者看了她的报道后表示,他们希望更多了解中国、切身感受中国的技术进步,甚至希望争取到在中国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些反馈给了乌扎克很大的鼓舞。
乌扎克希望有机会再到中国采访,她希望实地探访哈尔滨,那里是被誉为“迪奥的东方女神”的著名哈俄混血模特阿拉·伊里春的出生地。此外,她还想到广州番禺看看“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友谊之路”,因为这两位传奇人物代表着中哈之间的深厚友谊,“在阿拉木图,我们也有街道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乌扎克说:“每次对中国的探索,都能够翻开这个国家迷人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的新篇章,我期待在未来有更多发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