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生力军和科教融合的主阵地,无论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的改革发展任务都非常紧迫。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面向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有效转化为工作思路和方法举措,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优势,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主动谋划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创新局,为全面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发挥高校在教育强国建设伟大实践中的排头兵作用。
1 担当教育强国建设龙头的伟大使命
高校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要任务是紧扣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做好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进而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凝聚办学特色,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水平,实现高质量特色化发展。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完善“三全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成果应用,整体优化设计高校思政课课程方案,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品牌。推动党组织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领域实现全覆盖,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服务“国之大者”,主动对标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策略、实现路径、政策举措进行系统谋划设计、统筹部署。高校应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制定长远且具体的发展规划,明确自身定位和使命,将自身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高校要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根本,以行业和地区优势为立足基点,聚焦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两个关键,开展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行动,优化调整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健全“调、停、转、增”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和重点产业紧缺急需人才培养改革,开展特定领域急需人才精准培养,布局建设高校基础研究新型高地,聚焦国家重大任务建设省市协同创新中心。
培育“国之栋梁”,全力以赴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开局。高校要形成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高质量人才培养范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高校要提高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对高质量发展的响应度,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聚焦科技前沿和国家关键战略领域,布局新兴专业,扩大急需紧缺专业布点,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高专业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适切度,有针对性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专业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 致力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深化内涵建设是提升高校整体实力的关键,我们要致力于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通过优化学科布局、强化综合评价、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等措施,打造一流学科和特色专业。
加快建设一流学科和优势学科。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瞄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需求,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让学科专业设置更具科学性、前瞻性。
深化立体评价,健全拔尖创新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聚焦知识图谱、能力图谱、素质图谱进行立体评价,突出对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构建“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从以知识为主转向以能力素质为先,引导学生自觉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评价体系,依据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建设优势特色专业集群,着眼提高创新能力,着力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更好地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3 推进分类差异化发展格局
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与实践是不断迭代、累积和深化的发展性关系。教育强国建设不仅意味着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也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与实践的关系。
分类差异化办学,明确与高校发展定位相匹配的发展目标。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历史、地域特色和学科优势等因素,明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形成与支持推进教育强国指标体系相适应的办学特质。“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坚持面向科技发展前沿,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地方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发展定位和服务面向,与重点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相衔接,精准定位并科学制定与学校特色相契合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实现区域人才需求、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学生职业发展三方需求高度适配。
拓宽办学思路,协同融合打造跨学科专业建设新高地。高校要提升海外办学能力,“双一流”建设高校尤其要找准国际交流合作的方位和职责,在提升全球教育治理能力、促进更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等方面下功夫。地方高校要注意结合区域发展需要,推进产城学、政校行企深度协同,着力打造与战略谋划、时代趋势相契合的跨学科专业建设新高地。
发展数字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与教育资源协同。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资源供给和应用激励机制,确保国家平台与地方平台协同的有效衔接和运行,建立规范共享、有效赋能的教育大数据赋能长效机制。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和科学决策制度,探索以智慧教育为代表的数字赋能大规模教育创新途径,为高校特色发展、教师潜心教学教研营造良好环境。
4 强化科技成果创新
高等教育是推进创新、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承载体。高校要在基础研究、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努力实现新突破,融合再创新。
深化源头活水,推进高校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紧扣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和区域创新实际需求,扎实推进高校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把人才培养与科技生态有机结合,在创造价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高校独特重要作用。
深化成果转化,推进高校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相结合。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大学科技园区、技术转移中心、科研院所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与高校有效供给深度融合,持续深化评价机制改革,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导向,科学认定标志性成果。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形成成果供给端与需求端一体协调推进的产学研共同体。
协同创新生态构建,推进高校价值创造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积极主动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创新联合体,进一步打破壁垒,推动跨界融合塑链创新形态,探索建立产教融合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熟化平台,推动创新联合体的成果高效能转化。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到重点企业以产业教授、科技高管等身份,探索先确权再转化、先授权转化再确权等成果转化模式,构建政府、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多链协同的创新生态,进一步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5 构建教师发展良好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这一重要论述启发我们,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造就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强化日常浸润,建立以教育家精神为核心的教师动力激发机制。引领广大教师在深刻领悟教育家精神的基础上,将行动实践与党的创新理论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教育传统传承相贯通,全方位立体式提升教师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追求和师德修养境界,使教育家精神内化于教师之心、外化于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成就教师乐教、爱教、能教、会教、善教的大境界。
深化项目赋能,建立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的教师荣誉激励机制。建立完善教师荣誉激励机制,加大优秀教师选树表彰和宣传力度,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激励更多优秀人才积极主动投身教育强国伟大实践,以饱满的热情、高尚的品格、赤忱的情怀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进而帮助学生确立起为祖国建设成长成才的志向。
优化教育数字化支撑平台,建立以教育家精神为导向的教师发展长效机制。高校应聚焦重点应用场景建设,深度开展元宇宙、数字孪生、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等先进技术应用,打造虚拟仿真教学空间和数字化学习空间,积极构建教育数字化应用生态,深入推进数字化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积极赋能教师教研能力提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师资和学术大师。同时,重视在教学第一线培育优秀教师,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强国“优师”和“金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集美大学研究基地副主任、集美大学党委副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02月13日 第03版
作者:洪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