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寄生虫》)

在去年上映的韩国影视剧《毕业》中,剧集刚开始不久,男主角就对他的父母说了这样一句话:

「你们因为时代的红利住到了江南区 (首尔最繁华的区域) ,但如果你们的孩子还继续按照你们的样子去生活,那只会越住越远。」‍‍‍

时代的红利过时不候,后辈们只能在残梦尽头空叹往昔。

回望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四十年里,80后凭借高考就能完成「鲤鱼跳农门」的阶级一跃,90后也尚可通过内卷成为体面的城市中产,但00后之间的差距,似乎再也无法靠一代人就追平。

与此同时, 我们从纪录片中窥见了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后的日本,失业的年轻 人蜷缩在东京狭小的公寓里,反复投递简历也杳无音信;也目睹了韩国学生时至今日,仍会为 争夺一张「SKY大学」的入场券,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挤在补习班里拼命地熬夜刷题。

这是经济增长引擎熄火后,东亚社会的一场集体焦虑。而在中国,这种焦虑正演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考公热」。

2025年公务员国考数据显示:340万名考生将竞争不足4万个的岗位,全国平均竞争比约为86:1(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录取率再度下探至1.1%,相比起2024年全国高考「985」高校整体录取率1.6%,竞争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更为残酷的是,马太效应悄然发生。这场军备竞赛早已不再是「寒门学子逆袭」的通道,开始逐渐异化成中产家庭的「氪金战场」——动辄数万元的面试培训、持续数年的脱产备考、三代人倾尽资源的托举,正在将工薪阶层挤出竞争的赛道。

东亚青年集体扑向的「稳定」,正在成为最昂贵的筹码。

|01 一场金钱上的持久战

在当下考公的圈子里,流行着这样一个比喻:「考公就像是在一间黑暗的屋子里洗衣服,我不知道哪里没洗干净,只能不停地洗,期待拿到阳光下的那一刻,可以举着手里的白衬衫说我洗的这件最干净。」

这也暗喻着这场只有在茫茫考生中拔得头筹才能上岸的考试,你根本看不清对手的模样,只能闭眼狂奔。

「两年零社交,刷完2米高的题本,日均学习14个小时,一天三杯咖啡,头发大把的掉。」‍

这样的备考生存样本,几乎是每个最终能上岸的人的常态。但即便如此,每年仍有无数的人在前仆后继地「入坑」。

而随 着竞争的不断加剧,考公成本水涨船高,早已突破了「买书刷题」这个朴素的阶段。

近两年,一线城市的考公培训VIP课程均价已经飙升到了三四万,一些机构甚至还推出了「10万保过」的赌局式协议班,学费多少都得交点,毕竟你总不能指望刷盗版的「粉笔980」来上岸。

而全职备考没收入不说,每月的房租、生活费叠加到一起,一年的开销还得好几万。如果再算上「二战」「三战」累积的沉没成本,这场持久战总投入说不定都能买辆特斯拉Model 3。 ‍ ‍ ‍ ‍ ‍ ‍ ‍ ‍

前不久,二战失 败的表妹给我算过一笔账:

基础氪金班:笔试协议班2万+面试保过班3万=5万(不过退一半); 进阶装备:名师一对一每小时500元,冲刺阶段日均烧钱1000+;‍‍‍‍ 隐藏消费:报名费+异地考试的差旅费等‍‍

当稳定成为奢侈品,带来的是投机者的狂欢。「考公经济学」甚至已经形成了全产业链:申论AI批改软件月销能达10万单,某平台赛博香火「上岸许愿锦鲤」链接点击量超过2亿次,甚至还催生出了付费自习的「考公氛围组」。

工薪阶层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倘若毕业后无法投身工作积累财富,反倒还在持续「失血」,整个家庭就很容易陷入到经济焦虑之中。‍‍‍‍‍



|02 职业中隐秘的时间成本

考公名师们在社交媒体上坦言:大家还是要耐得住性子,一年上岸是奇迹,三年备考是常态。

而如果一个人硕士毕业,等到「三战」失败后再走向职场,28岁的简历上只有「备考」二字,这在企业招聘者的眼里无异于「像是在看一件过期的商品」。

他们表面上或许不动声色,但在实际行动中会把这类带着「Gap期」的简历优先级调低。

也有备考的 年轻人对此调侃说:「第一年没考上,还能去私企拿8千;现在去面试,对方问我‘三年没工作是不是在坐牢’。」

这听起来是个段子,但背后的确还存在着更为科学的解释。

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Ayako Kondo,就曾对日本「就业冰河期」的群体职业生涯进行过数据研究,并据此提出了 职场「疤痕效应」这一概念。

所谓疤痕效应,就是指一个人在工作中所经历的负面事件(如失业、职场冲突等),对其后续职业发展产生的长期的、类似于「疤痕」一样难以消除的影响。这个影响既可能是就业和收入这些客观指标,也可能是心理健康和社会地位这样的主观指标。

简而言之,一个人的职业空白期越长,薪资议价能力就越跌;而第一份工作起薪低,会导致后面的薪资差距越拉越大。‍ ‍ ‍ ‍

当同龄人在职场解锁技能和积累资源时,考公青年还在研究行测里的图形推理和言语理解题的得分概率,这是一场「时光的贬值」。

备考消耗的不仅仅是现金流,还有未来职业生命周期的复合价值,这也是考公中不易被发现的隐形时间成本。

|03信心与社交力的塌陷

‍‍‍‍‍



长期备考,仿佛就像是在经历一场慢性的社会性死亡。

如果一个人为了节约成本,选择了和父母同住全职备考,在不创造经济价值的情况下,很容易走向情绪崩溃。

因为大多数父母对公考的信息和规则都了解得不多,无法理解考公上岸的难度究竟有多大,他们只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孩子要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

很多经历过「二战」「三战」的人,身上多多少少都带着点「抑郁」的气质,比如抗拒出门、回避亲密关系、讨厌别人谈及有关「未来」这样的话题……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95后女生记录自己备考两年的变化:

微信好友从500多人删到几十个人(还包括了卖课老师和快递员),抖音、小红书账号刷成了「申论金句」的信息茧房,连做梦都是在给分类垃圾桶写宣传稿。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参加同学聚会,发现自己都有点不会像个「正常人」那样说话聊天了,满脑子都是「优化营商环境」「落实主体责任」。

人家聊工作上的东西,自己也听不大懂,仿佛丧失了在这个社会上赖以生存的「身份」。

这种心理创伤与日本「蛰居族」的形成机制如出一辙:长期的挫败导致了社交退缩,进而丧失职场竞争力,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其实,当一个人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一场考试上时,灵魂就很难再归属于自己了。



|04中产家庭的降维打击

更重要的是,中产家庭越来越热衷于投身到这场氪金的游戏之中,并且呈现出了「碾压式的优势」。

她们能承受子女从大学毕业一直备考到35岁,每个月提供上万元的生活费不在话下;等到上岸后,就近备好房产自是不必多说,除此之外,还会给孩子送上价值几十万的车来作为「稳定」的奖励。

对他们而言,公务员更像是阶级的防滑链——薪资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不会失业」的体面,以及暗藏着的那些社会隐性福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种「代际资源输血」,与韩国「江南妈妈」为子女支付天价补习费、日本「团块世代」为子女兜底失业的逻辑本质相同——当「稳定」成为稀缺品,阶层护城河便由教育转向了职业选择。

而普通工薪家庭的孩子,正在为这场豪赌支付着超额的利息,最终拿到手的可能也只是一张头等舱的「站票」。

还记得首尔大学教授金尚泰曾嘲讽「韩国年轻人考公,就像买彩票养老。」这句话何尝不是在说我们:那些热门岗位报录比甚至都超过了清华北大录取率,在高考时都没挤进985的人,又凭什么认定自己就是考公赛道上的天选之子?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考公五年失败者的复盘:「我花掉20万买到的不是希望,而是承认自己平庸的勇气。」

虽然时至今日,我依旧认为「考公」是实现底层翻身、中层保位最为有效且稳定的方式,但这份稳定从来都不是免费的午餐,而是一份昂贵的赌注。

愿我们都能合理评估、量力「支付」,不要浪费了金钱、蹉跎了岁月、磨灭了心气,最终只换来一句有98%概率的「谢谢参与」。

商务合作、稿件邀约、媒体专访等事宜可直接扫码添加「刘知趣」(账号原名称:知趣同学)的微信,一起「交个朋友」

互联网行业 当代青年 中产家庭

日本「失落的一代」究竟经历了什么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