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的一番言论,意外将中美教育体系推上舆论风口。他直言美国教育“花销全球第一,成绩倒数第一”,同时高调赞扬中国教育的效率和成果,称“中国教育做得好,美国需要向中国学习”。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国际社会关注——这是否意味着中美两国在教育领域即将开启合作?而教育合作又能否成为缓和两国战略竞争的突破口?


特朗普的批评直指美国教育痛点:联邦政府每年投入超800亿美元教育经费,但全美仅36%的四年级学生达到数学熟练水平(NAEP数据)。反观中国,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三度蝉联全球第一,基础教育普及率高达99.9%。若两国能在STEM教育课程开发、教师培训体系、在线教育技术等领域展开合作,既可助力美国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也能为中国高等教育创新注入活力。

事实上,此类合作早有雏形:清华大学与华盛顿大学联合创办的全球创新学院(GIX),疫情期间两国高校联合开发的远程教学平台,均显示出技术赋能教育的可能性。


尽管如此,特朗普的言论仍然为中美教育合作提供了某种可能性。事实上,中美两国在教育领域已经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例如,双方已经建立了多个教育交流平台,促进了两国学者、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此外,一些中美高校之间也开展了联合办学、互派留学生等合作项目,为两国青年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与发展机会。

如果中美能够在教育领域展开更深入的合作,这无疑将为两国关系的改善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教育合作不仅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还能够促进双方在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并不允许我们过于乐观。特朗普时期的对华政策虽然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但整体上仍然趋于强硬。特别是在经贸、科技、安全等领域,美国对华打压与遏制的态势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即使在教育领域展开合作,也难以改变美国对华战略的大方向。


虽然特朗普对华释放了不少积极的信号,但他说的是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在我看来,有三个方面的压力:

第一、新任国务卿马克·鲁比奥上任首周便召集美日澳印四国外长会议,在南海、台海问题上对华施压。教育部长贝茜·德沃斯曾公开反对孔子学院,称其“渗透美国校园”。鹰派当道的决策层,注定对华合作领域存在严格的政治审查。这表明,即使特朗普本人在某些问题上表现出对中国的善意,但其政府内部的对华鹰派势力仍然不容忽视。

第二、特朗普近期签署的对华加征10%关税行政令,以及针对全球钢铝产品25%的特别关税,被《华尔街日报》解读为“精准打击中国产业链”。数据显示,中国占据全球粗钢产量54.9%(世界钢铁协会2023),美国此举实质是构建针对中国的“去产能包围圈”。这种经济脱钩思维与教育合作所需的开放氛围背道而驰。

第三、美国商务部最新实体清单新增15家中国教育科技企业,包括作业帮、猿辅导等在线教育平台,理由是“可能收集美国学生数据”。这种将教育技术政治化的做法,暴露出美国对华战略的核心逻辑:即便在民生领域,也要防范中国影响力扩张。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中美在教育领域展开合作,也难以完全抵消经贸等领域摩擦对两国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