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才过了不到十分之一,车圈内外已经提前预定了本年度最震撼的新闻——

比亚迪官宣21款车搭载高阶智驾,包括低至6.98万起的海鸥、7.98万起的秦plus等车型。



要知道,之前上高阶智驾的基本都是20万以上的车,低价车由于“价格隔离”被排除在外。

比亚迪在2月10号晚上的这场发布会,堪称一场“预先张扬的谋杀案”。

正式开始前便已放出风声,会在智驾上有一些大动作。

等到真来了,还是让不少人招架不住。

首当其冲的是老车主们,“早买早享受”失去安抚奶嘴的功用,满脑子只剩下五个字“被割韭菜了”。

刚提新车没多久,就出了增配不加价的智驾版本,只能自认倒霉。



友商们受到的冲击也显而易见,迪子当够了价格屠夫,又开始把火力往智驾上面引。

这两年靠价格战续上命的传统老牌车企,再一次失去优势。

新势力们的看家本事被下放到了10万以下的车,消费者愿意赋予这些牌子的溢价能力被削弱。

最开心的,除了刚结束封闭集训开发的一批比亚迪牛马们,就是等等党了。

“7万就能开上智驾车,建议卷得再狠点”。



01

老车主自嘲被割

今年开春轮到了智驾


前年是“油电同价”,去年是“电比油低”,到了今年比亚迪依旧想带动潮水的方向。

给行业定调的方式是——王朝网和海洋网全员上智驾。

这些天一些车主晒出返乡、返工途中的车内视频,一边指挥着智能座舱开启加热、按摩等功能,一边看电影、听音乐。

司机在驾驶座上目视前方,手虚握方向盘,有着智驾系统帮忙变道、判断车距、保持速度。

以前这场景只属于动辄20万起步的贵价智驾车,现在7万的比亚迪也行了。



这一手智驾牌,从长远来看比单纯降价的影响力更大。

直接给消费者和市场种下了心锚:10万以下完全能买到智驾车,智驾就应该是新能源标配。

这样一来,智驾=高端的等价关系被打破,比亚迪变相敲打了一些车企的饭碗。

正如大家预想的,余承东发博,进行了一番内涵,“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前几天他刚开着智界R7从安徽返工到深圳,15个小时1300多公里。

全程开着智驾,后备箱特意放了一箱鸡蛋,给网友展示一个都没碎,没成想被比亚迪抢了风头。

昂贵问界的远程召唤、城市道路智驾再好用,在极致低价+标配智驾面前也多少黯淡了些。



比亚迪这回一次性推出三个规格的智驾方案:天神之眼A、B、C。

A用在豪车仰望上,B主要用在20万以上的腾势、汉、唐等车上。

最低层级的C其实才是重头戏,真正覆盖了7-20万中低端车腹地,海豹、海鸥、秦、宋、元一个不落。



虽说按照天神之眼C的配置,目前只能做到高阶智驾中的高速NOA(在高速路上进行自动辅助导航驾驶),还不能让车主体验城区NOA。

但也是货真价实的智驾,有这功能就已经断崖式领先只能提供基础辅助驾驶的车。

被价格战背刺的车主们,损失的是钱;

没赶上智驾这趟车的,除了感觉亏本,还平白生出一种被时代抛弃的格格不入感。

华晨宝马车主抠下华晨俩字,就能获得心理上的抚慰。而破防的比亚迪车主们,自嘲要贴上“没有天神之眼”的车标,慢慢接受买到绝版车的事实。



与此同时,有些声音认为比亚迪全系智驾能也不能动摇智驾格局。

“国产车第一梯队有且仅有华为系,小鹏算1.5梯队,第二梯队才是比亚迪、小米、理想、蓝山这些”。

说到底,大家吵的压根不是一回事。

比起拼抢智驾技术领先性,比亚迪着手去做的,是完成刺激销量的最后一块拼图——让更多的人先用上智驾。



一直被盖戳认定智驾是短板的比亚迪,现在迎头赶上,瞄准的是基本盘,是最庞大的中低预算的购车群体。

去年全国售出的车辆中,只有不到 10% 配备了高阶智驾功能,集中在20万以上车型。

绝大多数消费者根本无法接触到智驾,各家技术迭代得再快、算法算力再给力,也是高端圈子的壁垒性话题。



王传福在发布会上说,未来2到3年高阶智驾将成为像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必不可少的配置。到那时,没有高阶智驾的车将成为少数派。

敢下这样的断言,想必比亚迪已做了充分的盘算。

舆论场上叫好的多,泼冷水的少,2025可能还就真是真正的智驾元年了。

02

逐渐成长起来的智驾

越来越搅动车企和车主的神经


到目前为止、在比亚迪智驾车大规模上路前,智驾依旧算是车圈里的小众。

但本身的高精尖技术属性,再加上几家流量车企铆足了劲把这硬核标签贴身上,一出事又容易发酵成公共热点话题,智驾的讨论度和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

现在的新能源车测试,尤其是高端车型,几乎都要进行不同路况和自然环境下的智驾性能测试。

蔚来、蓝山、奇瑞等车企的老总去年都亲自上阵,进行了智驾直播,把自家车的表现视为竞争优势。



刚过去的春节,又是一个智驾大出风头的时机。

有车企自发秀肌肉的,趁着返乡、复工潮实地演绎。

刷到不少科技类博主发布的商业合作视频,精细化宣传车的智驾能力。

有强调宠物友好的,开启晕车舒缓模式后,会自动抑制加速度、转弯侧倾等动作带来的不适感,减轻小猫小狗跟着人类在路上遭的罪。

也有主推全程零接管的、智驾开起来省动力的、乘坐体验感比老司机还好的......



@酷玩实验室

春节往返路程长、时间长,得力的智驾确实能给车主分忧,解放人力。

在这个场景下,除续航外,车企最愿意花力气营销的点就是智驾了。

也正因为这一高强度驾驶过程中对智驾的高需求,不少第三方测评进行了场景模拟。

暴露出来一些问题,不像车企推广里呈现的那样岁月静好、黑科技附体。

变道有时太过激进、识别到障碍物时减速力度过大、刹停频率过高......

一些把智驾当招牌打的车型的表现算不上惊艳,时不时就得人为接管,真正意义上的零接管几乎无法实现。



@教授说车

不过,很多智驾车主依旧表示“真香”,一方面心态好、预期设得不是特别高。

另一方面,测评视频里的惊险画面可能只在途中出现一次,95%以上的时间都没有什么突发状况。

只要随时准备人工接管,而不是抱着当甩手掌柜的心态,还是很能享受到智驾带来的舒适。

智驾所提供的情绪价值和驾乘体验,到底值不值花出去的钱,经历一次春节大概能往光谱上“值”的那边偏移几步。





肉眼可见的是,这些被展示出来的智驾车,基本上都是15万往上的车型,三四十万价位的也十分常见。

它们是现如今智驾车的主力车型,占据着流量的中心位。

而比亚迪要撕开智驾高价垄断的口子,让智驾来到10万以下价格带。

从几位进行试驾体验汽车博主的反馈综合来看,天神之眼C的智驾风格比较稳妥,没有太激进的变道、超车策略。

常规车位的自动泊车基本没有问题,可以满足日常所需。



@周二瓶_带锤看车

不少网友替比亚迪站台,觉得天神之眼C也够用了。

城区NOA发展到现在也磕磕绊绊,犯不着非得当第一波吃螃蟹的人,尤其是在需要花大钱吃螃蟹的情况下。

比亚迪能把自动泊车和高速NOA做得相对成熟,可以满足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需求,在很多人看来是性价比和实用性之选。


多少能够想象比亚迪智驾车批量上市后的景象,行业新一轮大洗牌已经在酝酿之中了。

03

新能源下半场开卷

比价格战更残酷


新能源车发展到增幅放缓的阶段,除了祭出低价增强竞争力,能增刺激销量的只有技术配置。

固态电池短期内落地无望,车企集体押注智能驾驶。

而去年到今年,高阶智驾的“下沉”趋势愈发明显。

在比亚迪之前,便有10-15万级别智驾车的成功案例。

小鹏MONA M03,11.98 万的车型也配有高速 NOA,卖成了小爆款,让快掉队的小鹏又跟了上来。

12.38 万的宝骏云海 EV,用上了供应商大疆提供的智驾方案,被视为高性价比智驾之光。



@炎叔的电车日记

想走这条路的车企不在少数,拼命把高阶智驾往下打。

零跑计划在今年让10万元级别的车型搭载城市NOA;

长安宣布从今年起不再开发非智能化新产品,旗下的深蓝用上百万级尊界S800也在用的华为乾崑智驾。

比亚迪力推的全民智驾,为行业制定了新的规则。

汽车媒体“电厂”形容为,比亚迪将智驾从“差异化卖点”转化为“基础设施”,迫使竞争对手在自身划定的赛道内应对。

并且比亚迪的智驾售卖模式为“随车赠送”,必然会对需要加价买智驾版、单独购买智驾服务的现有模式形成冲击。



比亚迪在供应链上的高议价权和五百万销量的规模效应,让它走智驾路的成本显著降低。

业内人士估算,天神之眼C方案的硬件成本应该不会超过5000元,B方案在8000元左右。

至于研发成本、运营成本、销售成本等,则可以被销量摊薄。

有供应商表示,行业大面上到2026年才开始在10-15万车型上搭载高速NOA。

在目前的环境下,也就比亚迪能把智驾打到10万以下。

靠着4000人团队的人海战术,比亚迪迅速把智驾能力提升到第二梯队,抢在2025春节过后给行业一点震颤。



今年比亚迪的销售目标落在500-600万辆之间,中信里昂预计其中40%将是搭载高阶智驾的车型。

以此测算,比亚迪今年将卖出超200辆智驾车,据悉这也是比亚迪内部的预期。

王传福在发布会上提出新的渗透率指标,过去用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衡量行业发展速度,但从今年起,用高阶智驾的渗透率来衡量。

显而易见,比亚迪想要并正在加速推进智驾在行业内的普及。

对车企们来说,主打智驾的、不主打智驾的,各有各的压力。

前者靠智驾标签赚取溢价空间的能力必然下降,后者则需要抓紧自研智驾技术或寻找合适的供应商、尽快落地到旗下车型上。

华而不实、不靠谱的智驾功能将没有糊弄过关的机会,消费者会越来越重视真正能为我所用的智驾,厂商们的营销方针、开发方向都需要进行调整。



@说车酱

而对消费者来说,成为智驾车主、体验智驾的门槛大大降低,智驾平权变得具象化。

并且反过来成为向车企贡献数据的一份子,加快技术的迭代和优化。

只不过,这所有的分析和设想都是建立在商业逻辑之下的。

商业逻辑最根本的驱动力,是利益。

这边比亚迪老车主们苦闷于遭受背刺,那边真正的等等党们还在静候L3级别的智驾技术商用落地。

L3意味着智驾事故的责任将由车企负责,在人们的理解中,这会倒逼着车企把安全置于更高的优先级;

而目前的L2+级别智驾,在不少人心中仍然不够安全,无论是对突发状况的紧急处理还是恶劣天气下的障碍物识别,都缺乏一些成熟度。

组成车企庞大销量帝国的、构成亮眼销量数字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车主和背后的家庭。

全民智驾听起来的确像爽文一样,但希望车企别忘了安全才是最能打的那张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