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雪峰山,湖南省外的知名度不高。究其原因,雪峰山之名,清朝才出现,在此之前,这里被称为“梅山”。
如果深入探讨湖南的地理历史的话,就会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雪峰山,实际上就是湖南内部的“界山”和“胡焕墉”线。
从地理上看,雪峰山和巫山、太行山等共同构成了我国地形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
雪峰山的东面,以平原丘陵地带为主;西面则以山地为主。我们只要看看地形图,就可以发现两者的海拔差距比较大。
从人口密度来说,雪峰山东面的人口密度远远大于西面。就现在的城市发展而言,湖南经济指标靠前的几个城市基本上雪峰山东面,尤其是集中在湘江流域。
就民族分布来说,湖南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主要集中在雪峰山以西地区,东面基本上是汉族聚居区。
这些还只是我们现在的状况。在古代,尤其是明朝以前,今天的湖南多数时候是以雪峰山为界,实行“东西分治”。东面的湘江和资江是一个体系,西面的沅江和澧水又是另一个体系。
我们从秦朝说起,湖南境内最先设置黔中郡和长沙郡(一说洞庭群和苍梧郡),刚好一个位于沅江流域,一个位于湘江流域。从秦朝所设置的县来看,基本上也在这两条河流的沿线,中间的雪峰山是行政区域空白,刚好成了分界线。
东晋的时候,以雪峰山为界,东面为湘州,管着湘江流域和资江流域。西面属于郢州,管理着沅江和澧水流域。
唐玄宗时期,拆分了江南道。雪峰山东面的湘江流域和资江流域划进江南西道,和今天的江西并在一起;西面的沅江流域划进了黔中道,和今天贵州并在一起。
五代十国开始时,湖南也是被两个军阀分别占据,武安军节度使邓处纳(今湖南邵阳人),辖区为衡、潭、邵、永、道5州,治所在衡州,地盘为湘江流域和资江流域;武贞军节度使雷满(今湖南常德人),治所在朗州(今常德),地盘为沅江流域和澧水流域。
宋朝的时候,雪峰山又成了荆湖南路和北路的分界线,同样是以雪峰山为界山,东西分治。
由此可见,历史大多数时期,雪峰山都是今湖南省内的天然界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历史格局?
主要的原因就是古人都是“泽水而居”,中原文明进入湖南也是沿着大江大河展开。湘江和沅江这两条河比较长,水面面积比较宽,河流相对平缓,比较适合农业发展,因此这两条河流域发展稍微快一点。尤其是湘江流域,离洞庭湖库区近,发展最开。
资江流域中上游水流湍急,不利于溯江而上,发展稍微慢一点。资江又在雪峰山中穿行,这一带古代叫做梅山,标准的“蛮夷”世居之地,外来人口较少,发展自然慢一点。
我们重点来说说雪峰山(梅山)。在《宋史》里,提到这一带的时候还说:“梅山蛮峒,旧不与中国通”。直到宋神宗时期,这里才归入”王化“,所以,在此之前,湘东和湘西之间的人们,由于隔着这座即高大,又“凶险”的大山,肯定也不怎么来往的。雪峰山在古时候是天然分界线也就很好理解了。
大一统的王朝,为什么大多数时间内以雪峰山为界,对今湖南境内实行“东西分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局考虑的需要。古代交通主要靠水运,适合通航的湘江和沅江自然成为湖南最主要的两条水上通道。
湘江的作用主要是掌控两广。秦始皇攻占岭南,就是从湘江经永州,再到西江造船而下广州。为此,秦始皇还修了灵渠。在梅关古道开通以前,湘江是从中原到两广的必经之路。
沅江的作用主要是掌控云贵。忽必烈就下力气修了从云南到湘黔交界的路上通道,再通过沅江、长江和大运河来沟通西南和北京。朱元璋攻伐云南走的就是从长江入沅江,再经贵州到云南。
明清时期,今湖南境内的驿道系统还是围绕着湘江和沅江展开。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湘东和江西的联系,还大于和湘西的联系;同样的道理,湘西与贵州的交往,也多于和湘东的交往。宋朝的时候,江西人就大规模到湖南东南部垦殖,处于经济发展的考虑,当地官员也听之任之,这些在《宋史》里,都有明确的记载。
到了明清时期,湘西和湘东的治理手段还不一样。湘东基本上是府县,而湘西还有大量的土司和军镇。雪峰山两边的人口构成和民俗差别也比较大。
所以说,雪峰山,在很长时间内是湖南省的地理和文化的“界山”。
敬请关注本公众号,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