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 余晖
当地时间2月10日,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在巴黎出席人工智能行动峰会并致辞。
此次人工智能行动峰会是继2023年在英国举行的“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会”和2024年在韩国召开的“人工智能首尔峰会”之后的又一次重要峰会。
本次峰会由法国和印度共同主办,法国总统马克龙、印度总理莫迪、美国副总统万斯等多国政要出席。
在峰会上,张国清提到,中国愿在人工智能领域与各国共推发展、共护安全、共享成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几个信息值得关注。
特别身份
与此前的会议相比,这次中国代表团的规格更高——张国清是以“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的身份出席峰会的。
国家主席特别代表、国家主席特使、中国政府代表都是“特使”,是为临时执行某项使命而派遣的外交代表,又称临时外交代表。我国的特使是指由国家主席或者政府派出、赴他国履行特定礼仪性或者政治性任务的正式代表。
2024年5月,习近平主席访法期间,中法发表关于人工智能和全球治理的联合声明,提到中国愿参加法国将于2025年举办的人工智能峰会。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此前表示,“张国清副总理作为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出席峰会,是落实两国元首共识,彰显中国作为人工智能大国,致力于促进人工智能开发与安全的负责任态度。”
重要驱动力
在峰会现场,张国清表示,“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人工智能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其意义已经超出单一一项技术本身,开始对国家整体科技发展、国际秩序塑造产生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欧盟等纷纷投身AI全球竞争,争夺未来AI领域的监管主导权与话语权。
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人工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接近5800亿元。
中国的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在此次峰会现场,深度求索(DeepSeek)成为热点,其推出的人工智能模型因其低成本、低能耗及开源设计,被誉为激发人工智能创新的优秀案例。有受访者表示,DeepSeek模型表明,中国是人工智能领域创新的重要发源地,中国正在推动全球创新发展,欧洲人工智能创新也需要找到自己的方式。
中国态度
机遇之外,还有挑战。
AI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赋能千行百业的同时,其“狂飙突进”式的发展也带来了难以忽视的挑战,比如数据安全、伦理和就业的挑战,再比如部分国家利用技术优势推行技术霸凌、技术霸权等。
要应对挑战,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发展,就要有规则、有秩序。
不过目前现有治理系统的演进速度难以追上技术的步伐,全球AI治理格局分散,各国在AI治理方面仍然存在分歧,难以形成有效的全球规则。这次峰会上,法国、中国、印度、欧盟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签署了《关于发展包容、可持续的人工智能造福人类与地球的声明》,美国和英国未签署该声明。
我国是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张国清表示,“中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
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围绕“人工智能怎样发展与治理”的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治理中国方案,核心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引导人工智能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反对以意识形态划线或构建排他性集团,恶意阻挠他国人工智能发展等。
其中,“以人为本”,意在警示技术发展不能偏离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智能向善”,则意在规范人工智能在法律、伦理和人道主义层面的价值取向,确保人工智能发展安全可控。
在此次峰会上,张国清提到,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社会应携起手来,倡导智能向善,深化创新合作,强化包容普惠,完善全球治理。
他重申中国态度——
“中国愿在人工智能领域与各国共推发展、共护安全、共享成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欢迎下载“北京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