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杭州6小龙”的出现,正让一众城市开始反思发展模式。

相比之前“大招商、大项目”模式,在这些无人而至的领域,市场上可能根本都没有所谓的“大企业”,培育起来更像是种下一颗种子。

杭州的成功并非偶然,陕西各地也在思考自己的“种子”在哪里?——那些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高企、科小,很可能跑出一只引领风潮的“独角兽”,让城市借机在新赛道抢占一席之地。

查阅西安的数据我们发现,去年西安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450家)第一名落在了西咸新区:其高新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总量、年均增速、全市占比首次位列全市开发区第一。


把西安比作一片创新森林,西咸正成为“种子”最多的地方。在这背后,西咸的底气是什么?

GDP增速5.4%

西咸似乎越来越像“主战场”的模样了。

先来看一组数据,截至2024年12月,西咸新区新登记市场主体20.19万户,占西安市新登记市场主体的46.88%;累计达到85.28万户,同比增长14.03%。6项市场主体指标在西安市各区县、开发区继续领跑。

这里,西咸用了“继续领跑”。我们搜索数据发现所言非虚,2020年(243.34万户)到2024年间(327万户),西安市市场主体增长了84万户。西咸4年间(27.72万户到85.28万户)增长了57.56万户,贡献了全西安市场主体近70%增量。

作为国家级新区,这是西咸本该承载的使命,其本就担着为西安都市圈吸纳人口、创造活力的任务,众多市场主体也是最大的发展底气。


但跳过增速,看总量,西咸也已成为主战场。我们发现,西咸新区2024年GDP实现941.2亿元、同比增长5.4%、高于全省(5.3%)全市(4.6%)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总量保持1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1%、工业总产值达923.3亿元,增速均位列全省各开发区前列。

西咸新区总量(941.2亿元)坐稳了西安各开发区第三把“交椅”,且这个增长颇为扎实——2024年新增“五上”企业362家、总数达到1750家,均位列全市第2。

还有一份颇为关键的数据是:西咸新区去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450家,全市第一。高新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总量、年均增速、全市占比均位居全市第一。


在陕西,西咸的“显示度”越来越高。1月2日,陕西省2025年一季度重点项目开工活动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举行,背后显示出西咸新区在全省范围的“产业高地”定位,其坚持产业立区战略,持续推动“4+1”重点产业集群,项目储备充足,资本活跃,结构颇具代表性。例如,本次开工的包括新能源汽车智能传动系统及中试基地、中马食品产业园、空天产业研发制造基地等项目,涵盖先进制造、新材料、城建及基础设施、现代农业等领域。


站在千亿门槛上,2025年西咸新区定下“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千亿规模”这“三个千亿”目标。以2024年的成绩来看,2025年或许西安可以收获第三个千亿体量开发区。

爆发逻辑?

西咸的高企、科小“爆发”的逻辑是什么?

作为“创新”定位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本就秦创原、创新港、生态牌傍身,不过之前布局的许多产业属于前沿,当这些赛道真正走上发展快速路,一个更好更强更具活力的西咸才开始真正坐在牌桌上。


以氢能产业为例,截至2024年8月,西咸新区已引入及培育落地氢能企业65家,其中上游制储加氢技术及装备29家,中游燃料电池及配套19家,下游运用及测试17家,企业数量约占陕西省的1/2,西安市的2/3。

产业聚集在这里并非偶然,除了秦创原、创新港等源头科研外,早在2023年西咸新区就在全市率先出台《西咸新区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同样的逻辑复制在无人驾驶方面,西咸新区也是全市率先启动全域智能驾驶商业化试点,并出台配套政策护航,招引27家链上企业,西咸新区已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超30亿元,带动就业超万人。


产业引擎正在变换。随着以深度求索为代表的“杭州6小龙”出世,已经有很多城市主政者开始重新思考产业招引、成长逻辑。

相比“招大商、大招商”模式,这些高新产业更像是一个“新物种”:因为新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上可能根本都没有所谓的“大企业”,培育产业或招商,更像是招引一颗种子,可能是某一个独角兽企业,可能是一个初创团队或一个创意想法,甚至可能只是一个人……

相比土地、税收优惠等,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尊重人才、尊重市场的观念,以及如何通过长时间的培育、陪伴来成就一个产业。

这也是西咸正在做的事。再看西咸的产业路径,立足国家级新区,其用反应迅速的政策环境搭建一片高新科技“试验田”,给予任何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创业者一片空间,找准错位,创造出政策,把握住人工智能、氢能、储能、增材制造、量子信息产业和低空经济、数字经济,加速聚集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


当一批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人聚集在这里,才是支撑西咸新区预期最扎实的底气。若把西安比作一片创新森林,这里正成为“种子”最多的地方。

一座桥梁

新城的另一面,这里也是一座桥梁。

过去人们在讨论西咸产业时,经常说空间、规划、人才等等,但2025年再重新审视,需要尝试回归它的本源任务——桥梁作用。

作为新区,西咸每年开年都有近千亿的项目打底。2月7日,西咸新区举行2025年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暨签约竣工活动,涉及制造业、新兴产业、文旅产业金融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领域的120个项目,总金额922.13亿元。

但很少有人关注的数据是,去年,西咸新区还与西安、咸阳共建8条重点产业链,承接西安、咸阳主城区产业溢出工业项目32个、转移企业1391户,联合创建创新联合体10家。


这个“桥梁纽带”定位,在整个关中城市群发展中都颇为关键,也让一众资源导入西咸惠及自身。

一来,这条桥梁,惠及双方,更需两方共建,这条路修得好,修得宽,效率才能更高,反之则会堵塞,势必效率低下。

二来,当旧方法不再奏效,一众新城要出头,不再简单地拉开框架,建设骨干道路、超大公园等基础设施,更包括文教、医疗等,为高端人才安心创业提供公共服务。


因此,可以预期的是西咸将一直配备“顶配”资源。例如,医疗上从咸阳延伸过来的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延伸来的省人民医院、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创新港医院、空军军医大学;科教转化上的西交大创新港,西藏民族大学;文教上各类教育集团投资;交通上多条地铁规划。

一批民生项目正在西咸加速兑现,占地280亩的地标建筑西安国际足球中心即将投用,是西北地区唯一符合国际足联标准的专业足球场馆,可承接世界杯在内的国际一流足球赛事;备受关注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也将预计2月20日正式投运,迎接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旅客。


这种代表“西北顶尖”的高端投入,是一座尊重新时代人才、市场、创新的新城必备要素。例如,让西安汇川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洪敏记忆犹新的是,在沟通初期,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就成立了项目推进小组,通过专员负责制,一对一、点对点为企业排忧解难,并在过渡厂房租赁装修、员工食宿、随迁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了全要素保障。如今过渡厂房投产不到9个月,已实现产值超10亿元,新厂房完全达产后年产值80亿元。

此外,隆基、秦川机床、汇川技术、三一重工、同力重工等高端制造业项目,T5航站楼、国际足球中心、空军军医大学、西安戏剧学院、西安理工学院、创新港医院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西咸。

西咸越来越有增长极的样子,一幅带动沣渭两岸,错位关联、互补互促、共生共荣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建立,随着新旧发展模式的剧变,西咸在西安都市圈的“显示度”或许越来越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