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一段时间以来,生态环境部公布多批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造假案例,涉及修改车辆额定功率、替车检验、使用OBD(车载诊断系统)作弊器等违法行为。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有些检测机构篡改数据故意“放水”,替车检验已成灰色产业链,环检造假让一些尾气超标车辆“带病上路”。(2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

生态环境部连续通报多起机动车排放检验造假案例,揭示了环检领域存在的严重乱象。从篡改数据到替代参检,从使用OBD作弊器到形成灰色产业链,这些违法行为不仅损害了环检制度的公信力,更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造成了严重干扰。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尾气排放已成为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机动车环保检测是控制道路移动污染源的重要手段,保证其准确性和公正性至关重要。然而,一些检测机构却为了谋取私利,不惜铤而走险,进行弄虚作假。这些违法行为暴露出一些检测机构缺乏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也反映出行业监管的缺失和不足。

面对这一乱象,有关部门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予以严厉打击。首先,应加强对检测机构的日常监管,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确保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让违法者付出沉重的代价,从而形成有效的震慑。

其次,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机动车环保检测提供更为有力的法律保障。针对当前存在的法律空白和漏洞,应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还应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联合执法的工作格局,共同打击机动车环保检测领域的违法行为。

再次,行业协会和企业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行业协会应发挥自律作用,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引导检测机构诚信经营、公平竞争。同时,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更应注重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以诚信和专业赢得市场的认可。

此外,公众也应积极参与到机动车环保检测的监督中来。通过增强环保意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关注检测机构的动态等方式,公众可以为监督部门的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公众的监督和反馈也能促进检测机构的自我改进和提升。

机动车环检造假乱象,已成为当前环保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只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遏制这一乱象,保障机动车环保检测的真实性和公正性,为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文/王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编辑/张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