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0日,在克里米亚半岛东部的刻赤海峡地区,俄军展开大规模精确打击行动。俄罗斯国防部通报,俄军在过去24小时内出动320架次各型作战飞机,投送精确制导武器846枚,对乌军军事目标实施高强度打击。俄军重点打击包括乌军指挥所、弹药库、防空阵地、通信中心等130处军事设施。

统计显示,55件军事装备被摧毁,乌军人员损失达420人。这些装备包括美制M777榴弹炮、德制豹式坦克等西方援乌重型武器,以及电子战系统、雷达站等关键战术资产。此次打击行动中,俄军首次使用最新研制的"匕首-M"高超音速导弹,该型导弹具备超强的突防能力和毁伤效果。同时,俄军出动苏-57战斗机编队,携带新型空地导弹参与打击

俄罗斯为苏联军工体系的核心继承者,获得大量先进技术和生产设施,继承完整的军工科研体系和人才队伍。近年来,俄罗斯军工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张。以乌拉尔车辆制造厂为例,通过引入智能制造系统和柔性生产线,其坦克月产能从20辆提升至80辆。在图拉兵工厂,新建成的弹药自动化生产线将产能提升近50倍,且产品合格率显著提高。俄罗斯军工企业在芯片、光电等关键领域取得进展。

通过与白俄罗斯、伊朗等国家开展技术合作,俄方研制出多款替代型号,有效突破西方制裁封锁。同时,俄罗斯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大量民用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转入军品生产。

俄罗斯在经济层面展现出适应能力和发展韧性,2024年俄联邦预算收入总额达到36.707万亿卢布,较上年增长15.6%。非油气收入占比首次突破70%,达到25.7万亿卢布。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2.3%;农业产值增长6.7%,粮食出口创历史新高;数字经济规模突破4万亿卢布,年增长率超过20%。在金融领域,俄罗斯构建以人民币和卢布为主的跨境结算体系,国际支付自主性提升。

与此同时,俄罗斯积极拓展"向东转向"战略,与金砖国家贸易额同比增长35%,有效对冲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通过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国产化率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例如,在农业机械、医疗设备、工业软件等领域,国产化率均超过60%。

俄罗斯总统通过制度创新,建立战时经济管理体系。在联邦层面成立国防工业委员会,由总统直接领导,统筹协调军工生产、技术研发、资源调配等重大事项。在地方层面设立军工协调中心,负责组织企业转产、人员培训、后勤保障等具体工作。

建立军工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和配套问题。这种协调机制确保决策部署快速落地。与此同时,俄罗斯政府采取措施激励企业参与军需生产,包括提供优惠贷款、税收减免、订单保障等政策支持,并建立军工人才特殊津贴制度。目前已有超过80%的大型工业企业不同程度参与军需生产,形成社会支持军事行动的局面。

在军工产能对比方面,俄罗斯与北约的差距拉大。北约秘书长承认,目前俄罗斯三个月的军工产出超过北约32个成员国一年的总和。在常规弹药方面,德国现有储备仅能维持48小时的持续作战,而美国每月的155毫米炮弹产量仅为2万发,不足以支撑乌克兰军队三天的作战消耗。在高技术领域,俄罗斯表现出优势。例如,在反卫星武器、高超音速导弹等领域,俄方已实现批量生产,而北约国家多数仍处于研发阶段。产能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冷战后北约国家普遍削减军费开支,大量军工企业被裁撤或转产。

欧洲主要国家的军工企业数量较冷战时期减少70%以上,许多关键生产线已经中断。虽然目前北约国家正加紧恢复军工生产能力,但面临着产业链断裂、技术人才短缺、生产设备老化等多重困境。北约要恢复冷战时期的军工产能水平,至少需要5-10年时间。

在顿巴斯方向,俄军投入新型"终结者"坦克支援战车,配合改进型"口径-M"巡航导弹,对乌军防线实施突击。在扎波罗热方向,俄军首次大规模使用"海盗"无人机集群,协同电子战装备,有效压制乌军防空系统。

在赫尔松方向,俄军运用新型布雷系统和反辐射导弹,切断乌军的补给线和通信网络。这些作战行动体现俄军在装备质量和战术创新方面的优势。随着新型武器装备不断投入战场,俄军的作战能力可能提升,这将给战局发展带来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