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我和俩娃、婆婆一起去看了《哪吒2》,本来想买初二的票,结果,只有凌晨的票了,老人孩子根本撑不住。所以,又推迟了一天。



买到票后,别提多开心了。连着拍了一堆照片,给正在值班的娃爹看。婆婆说,这不是动画片吗?应该都是陪孩子来的。

等看完出来,婆婆说,这电影,再看一遍也行,别说我孙子了,我都爱看!

确实,画面唯美,剧情完整、特效震撼,再加上贴近当下生活的搞笑,谁不爱看呢?

昨晚和朋友聊天,已经晚上十一点半了,她发语音过来:“我刚看完哪吒!太燃了!一大帮子人,哭的哭,笑的笑,很久没这么疯癫啦!”



截至2月12日,《哪吒2》总票房突破了91亿,刷新了中国电影票房的很多项记录。如果不是真的好,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

是的,观影后的这天,我一直想,写一写感悟,看完漫天飞的影评,观后感,我也想表达下自己的感受,和我从中窥到的李靖夫妇的三个养娃准则。细细品味后,你也许跟我有一样的感悟:这对父母真的会带孩子,难怪人家能养育出能逆天改命的娃!

准则一:接纳就是相信

哪吒是魔丸转世,出生就与众不同,还受到了周围人的排挤。尽管如此,殷夫人一直想方设法呵护着他。还跟哪吒说:“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



当哪吒情绪失控,浑身都是火焰,痛苦地喊出“我就是个妖怪”。殷夫人第一时间给他一个拥抱,还温柔地问:“疼不疼?”

当哪吒被施了穿心咒,妈妈依然抱紧哪吒告诉他“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天,娘都很开心!”

一想到这里,我就泪眼婆娑,每句话都戳中老母亲的DNA!多希望自己也是这样的妈妈啊!

说真的,我们总说接纳孩子,真的像殷夫人一样做到了吗?当孩子闯祸、调皮捣蛋的时候,是眉头紧锁还是大声训斥呢?



一位朋友跟我分享说,当你没有动力的时候,想想10年后你在做什么?倒推一下,就知道现在可以做什么了。

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接纳自己的方式,同时也是相信自己,可以达到预设的10年后的成就。先相信,才会看见啊!

如果能把这种方式,平移到养育孩子上,是不是也变得不一样了?

想想10年后你孩子的样子,考入高等学府,跟你挥手告别。现在的你,会不会没那么暴躁了?是不是也想给孩子一个拥抱?

Tips:信任你的孩子,像信任自己一样,你会发现,他的很多表现,你都是可以接纳的。即使他做得不好,你也能跟他好好聊聊。

准则二:正反馈就是期待

哪吒爱踢毽子但力气很大,所以没人敢跟他踢。

但李靖跟哪吒说“我陪你”,哪怕被踢到墙上,还不忘了夸“不愧是我儿”。面对这种正反馈,哪吒除了感到被认可,还在努力改进自己,希望变得更好。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是古代塞浦路斯岛的一位年轻英俊的国王,精心雕刻了一尊象牙少女像,之后每天含情脉脉地凝视,年复一年,最后象牙少女活了起来,并嫁给了国王。

这个国王叫皮格马利翁,该心理学效应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是不是像极了李靖夫妇对哪吒的教育方式?

关注孩子的优点,而不是缺点,你回应孩子的正反馈,就会成为他的期待,最后,一定会实现。

Encouraged behavior will be replicated.

被鼓励的行为,就会被复制。

你也可以试试,用这样的方式,帮孩子建立自信心,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使用恐吓、威胁等方式,避免孩子产生逃避心理,这就适得其反了。

准则三:规则和自由并行

从整部影片来看,哪吒是自由的,有太多可以自己做选择的时刻。但父母也没有给他绝对的自由,还是有适当要求的。



比如,当哪吒被误解,气的施展法术捣乱时,李靖夫妇则及时劝阻,告诉他,不能随意伤害百姓,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著名教育专家王岩波说,父母可以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情感,给他们表达的自由,但给予孩子的自由不是绝对的,它是和规则相对的自由,和规则是并行的。

我想,没有孩子不想要自由。但什么是自由呢?我认为,自由是在规则内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规则内给予孩子自由,你会发现,他们不光在快速成长,而且开始慢慢学会对自己负责。

Tips:自然后果惩罚法则,也是很有必要的。当孩子选择自己做决定,就要对结果负责,这才是真的爱孩子。就像哪吒头上的乾坤圈,压制的知识魔性,但也保留了。

凌晨妈妈来叨叨:

观看时哪吒吼出“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乾坤”,剧场内不少家长在偷偷抹眼泪。我想,或许也是那个脚踏风火轮的少年在提醒我们家长:即使认清了宿命本质后,也要相信,我有独一无二的光,永不熄!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