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5月,盟军对德国鲁尔工业区实施一次战略轰炸行动,代号“闪电”。这次行动以鲁尔区水坝系统为目标,动摇德国的工业生产体系。鲁尔工业区是德国军工生产的核心地带,其水利系统为区域内数百家军工企业提供动力支持。水坝承担着发电任务,也是整个工业区水运网络的命脉。

行动筹划阶段,盟军重视对水坝防御系统的研究。通过空中侦察发现,德军在水坝周边布设多重防御工事,包括反潜网、鱼雷防护网以及大量的高射炮阵地。常规轰炸手段难以突破这样的防御体系。水坝的混凝土结构具有极强的抗打击能力,普通航空炸弹很难对其造成致命损伤。盟军开始寻求创新性的攻击方案。

英国空军部成立一个代号为“X计划”的秘密研究小组,汇集各个领域的专家。他们深入研究水坝的结构特点,发现在水下距离水面约30英尺处是水坝最脆弱的位置。在这个位置实现精确打击,就能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摧毁目标的效果。

盟军投入大量资源对德国水坝系统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对施工图纸的分析和实地勘测数据的比对,确定默内水坝、埃德水坝和索普水坝是整个系统中最具战略价值的目标。这三座水坝储水量巨大,而且分布在工业区的关键节点位置。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对整个鲁尔区的工业生产造成打击。

考虑到春季降雨导致的水位上涨,以及德军战备状态可能出现的松懈,盟军最终将行动时间定在5月中旬。这个时间段能确保水坝蓄水量达到最大,也能为轰炸机提供较为理想的天气条件。

工程师们提出一个设想:研制一种能够在水面上弹跳的特种炸弹。这种设计理念源自儿童打水漂的游戏,要将这个简单的物理现象应用到实战中,需要解决技术难题。英国航空工程师领衔的研发团队开始攻关工作。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研发团队突破技术瓶颈。他们设计出一种重达4吨的圆柱形炸弹,通过特殊的机械装置使其在投放时能够高速旋转。这种旋转会在炸弹接触水面时产生类似陀螺的效应,使其能够连续跳跃前进。

为确保打击精度,研发团队还在炸弹上安装多重保险装置。这些装置能够精确控制炸弹的下潜深度,并在达到预定位置时引爆。通过风洞试验和实战模拟,工程师们不断优化设计参数,使这种被命名为“跳弹”的武器达到技术指标。

英国皇家空军第617中队被选为执行这次特殊任务的主力部队。这支精锐中队的飞行员们经受三个月的严格训练。他们必须掌握超低空飞行技术,因为只有在距离水面18米的高度投放,跳弹才能发挥效果。飞行员们在专门建造的模拟场地上进行反复练习,直到每个技术动作都达到完美。

训练过程中,飞行员们还要适应各种极限条件下的作战环境。他们要在夜间完成复杂的导航任务,在没有任何电子设备辅助的情况下找到目标。为提高成功率,空军还研发特殊的瞄准装置,通过机械结构帮助飞行员确定最佳投弹时机。

1943年5月16日,19架兰开斯特轰炸机从英国空军基地起飞,开始执行这次代号为“闪电”的秘密任务。为避开德军的雷达监测,轰炸机编队采取超低空突防战术。

轰炸机编队被分成三个突击组,分别针对不同的目标。第一组8架飞机负责攻击默内水坝,第二组5架飞机瞄准埃德水坝,第三组6架飞机则以索普水坝为目标。在接近目标区域时,德军的防空系统已经发出警报。密集的高射炮火力和探照灯光束笼罩天空。

面对德军的抵抗,盟军飞行员展现出勇气和技术。他们驾驶着轰炸机,在仅比树梢略高的位置上执行投弹任务。经过数轮突击,五枚“跳弹”相继命中目标,在水坝的关键部位造成创伤。

轰炸行动的后果超出盟军的预期。被击中的水坝在巨大的水压作用下倒塌,超过4亿吨的洪水在短时间内冲向下游地区。破坏力改变鲁尔区的地貌,周边75个城镇乡村在洪水中遭受重创。12000座建筑物被冲毁,10万公顷农田完全淹没,约30000名平民在这场灾难中失去生命。

这次轰炸给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造成打击。鲁尔工业区陷入长达两个月的大规模停电状态。区域内的军工企业生产能力急剧下降,克虏伯兵工厂月产量锐减8000吨。由于水运系统遭到破坏,煤炭、钢铁等重要原材料的运输量下降70%。整个工业区的钢铁月产量下降15万吨,化工原料产量更是减半。

这场灾难也影响德军的军事部署。为应对危机,德军不得不从东西两条战线紧急抽调5个师约10万兵力奔赴灾区展开救援。同时,为防范盟军的后续打击,德军在本土重要军事设施和工业中心周边新增部署2000余门防空炮。他们还扩大战斗机的巡逻范围,将预警雷达站点的数量翻倍,这些措施加重德军的防务负担。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