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多万人挤在一个只有1.96平方公里的小岛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每平方公里高达12万多人,面积还没有北京朝阳公园大,就连以人口密度高著称的新加坡每平方公里也才8000人,是新加坡的15倍。

科学家早就明确发出警告,这个小岛有可能在50年后将会在地球上消失,这个拥挤的小岛就是马尔代夫的首都:马累!



一、马累到底有多挤?

打开世界地图搜索马累,你会被惊掉下巴:这个首都只有1.96平方公里,把它整个放进北京朝阳公园还能剩不少空间,这里却硬生生的挤着24万余人。

换算成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2万人!这什么概念?澳门是世界最拥挤的地区之一才2万人/km²,新加坡也才8000人/km²。说句夸张的,在马累街头呼吸都可能要排队。



这里家家户户都玩"叠叠乐",楼房平均7层起步。站在顶楼阳台伸手,能直接摸到对面楼的空调外机。最魔幻的是,当地建筑规定两栋楼间距必须≥3米——是的,你没看错,3米!这距离在咱国内连电动车都停不下,但在这里已经是"豪宅标配"了。

交通系统更让人窒息。全岛机动车保有量超过3万辆,平均每8人就有1辆车。但全岛能跑车的道路只有9.2公里,最宽的主干道也就双向四车道。早高峰时,摩托车能在车流里玩"贪吃蛇",外卖小哥送个披萨要穿越半个岛——直线距离可能就500米。



如此拥挤的马累,却是闻名世界的马尔代夫的首都。大家都知道,马尔代夫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湛蓝的海水、洁白细腻的沙滩,是无数人向往的度假天堂,吸引着全世界的人来这里。马尔代夫也因此被称为人生中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那么它到底有多美呢?



二、马尔代夫到底有多美?

马尔代夫,位于印度洋的西南部,是亚洲南亚次大陆的一个群岛国家。它距离印度南部约 600 公里,距离斯里兰卡西南部约 750 公里,由 26 组自然环礁、1192 个珊瑚岛组成。

这些岛屿像珍珠般散落在广阔的印度洋上,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海岛风光,四周满眼的蓝色大海,碧空如洗的蔚蓝天空,岛屿周围遍布着珊瑚礁,海水清澈见底,岛上种植着成片的椰子树,环境非常优美。



旅游业是马尔代夫的支柱产业,目前已经开发出来的有200多个岛屿,有100多个用于旅游业,每座岛屿上都配有游乐设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

一个小岛一间酒店是马尔代夫的特色,各种主题岛,天堂岛、亲子岛、太阳岛等等,使得马尔代夫成为世界闻名的游胜地,特别是欧美地区的人,来到这里度假一来就是几个月。



马尔代夫年平均气温在26-31度,这里的气候特别适合来这里过冬,由于服务做得相当的不错,使得很多人去过一次还想再去。

然而这样一个美得像天堂一样的地方,科学家们却说,再过50年,马尔代夫就有可能被海水淹没,从地球上消失了,马尔代夫真的会消失吗?



三、马尔代夫真的会沉没吗?

比起拥挤,马尔代夫最令人担忧的是面临着沉没的生存威胁。早在1993年时,联合国气候委员会就根据1961年以来海平面上涨数据预测,最多100年,整个马尔代夫都将会被淹没,而这仅仅是全球海平面每年上涨1.8毫米的结果。

但马尔代夫的数据比这个更糟糕,达到了每年上涨3-4毫米,要知道马尔代夫全国平均海拔仅有1.5米。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受气候变暖的影响,一些地区可能正面临着生态的恶化,形势比较严峻,主要有以下三重威胁:



1、珊瑚礁在消失

有研究表明,马尔代夫的珊瑚礁在慢慢消失,而导致珊瑚礁死亡的,就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提高。

珊瑚礁作为海洋生物链最低端的物种,它的存在可以养活许多其它以珊瑚礁为生的海洋生物,

而珊瑚礁的消失会导致许多海洋生物失去食物来源而死亡。

大量海洋生物的死亡带来的结果是环境继续恶化,这片曾经美丽的海域将变得不再清澈见底,不仅仅是这一片海域受到影响,随着时间的扩散将会影响更多地区。



2、海平面升高

有研究表明,全球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海平面就会上升2.3米,马尔代夫在过去的2020年一年内就上升了三到四毫米,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事实,两极的冰川只要融化一小部分,马尔代夫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两极冰川已经存在百万年之久,它保持着全球气温平衡,而冰川的快速融化则会打破这一平衡。冰川是淡水的来源,如果冰川融化了,会造成海平面升高,导致沿海低海拔城市和国家被淹没。



3、气候变化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和气温不断升高,气候的变化使得雨季和热带风暴都变得更加的频繁,不仅仅是马尔代夫正面临着自然灾害的打击,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比如洪灾,地震,干旱等。

原本就已经开始不稳定的海洋生态系统将会受到极大影响,大量的台风和海啸等自然灾害变得频发,对建筑物和人类都有极大的危险。

在这三重威胁之下,一些沿海国家或地区面临着被淹没的风险,对此,科学家表示,如果不能立即采取行动遏制全球变暖,马尔代夫未来可能将不复存在。



站在马累码头,看着夕阳下密密麻麻的楼房剪影,我突然想起《流浪地球》里的台词:“起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

当威尼斯防洪闸升起,当荷兰人在百年堤坝后安眠,马累的24万人仍在进行人类史上最拥挤的生存实验。

那些在3米楼距间传递的衣架,堵在巷口的摩托车鸣笛,或许终将成为海底时光胶囊里的文明碎片——正如珊瑚虫用千年构建的环礁,最终都将可能在温度计上升的刻度里归于沉寂。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