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元宵佳节
华灯初上,岭南各地张灯结彩
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让我们一起领略广府文化的璀璨画卷
感受岭南元宵佳节的别样风情!
广州文化公园,华灯如昼,流光溢彩,传统宫灯、现代灯组交相辉映。佛山行通济,万人空巷,祈福纳祥,手持风车,走过通济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潮汕“营老爷”,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英歌舞、标旗巡游、花车展示,各种民俗活动轮番上演。梅州丰顺,非遗火龙,震撼人心,一条条火龙在夜空中飞舞,火花四溅,气势磅礴,这是客家先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古老仪式,也是广府非遗文化的重要传承……东风夜放花千树,玉壶光转鱼龙舞,元宵佳节万户同庆,岭南风情风情别具!
免费赏花看灯!
广州文化公园“元宵灯会”等你打卡
2025年广州文化公园“元宵灯会”正式亮灯时间为2月11日(正月十四)至13日(正月十六)晚,约30个大型精美灯(景)组免费向市民游客开放。其中,最大型的彩灯是位于中心广场的“粤唱粤好”。该灯组以粤剧为主题,两侧由多达500多颗球珠串联制作的粤剧头冠彩灯组成,灯组布置有220多个点光源跑马灯闪动,营造大气磅礴的古典氛围。
西南广场主要展示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筑和景观为创作灵感的灯组“璀璨湾区·繁花似锦”,彩绘了广州、香港、澳门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地标,打造了红棉、紫荆、荷花等多个城市的市花造型彩灯,寓意在新的一年,粤港澳大湾区如花一般绽放。
正门中轴线景组采用年桔扎作、年花扎作手法,打造年桔版广州塔、香港中银大厦、澳门大三巴牌坊等地标,通过蛇管灯塑造轮廓,达到“花灯共赏”的效果。
除了花靓、灯美,“元宵灯会”还融入了动感灯组。如西关苑灯组的仙鹤,其翅膀随着节奏拍动,展现了灯组动感;“粤唱粤好”灯组的花朵能“自然”开合……
“行通济、无闭翳”
行通济怎么走?路线指南来啦
在佛山,行通济是当地群众广泛参与的元宵节大型民俗活动,“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在佛山流传了数百年。农历正月十六,佛山民众成群结队,步行至通济桥,或在社坛焚香烛、烧炮仗,或步入南济观音庙烧香,参神叩拜。然后购买“行运风车”,拿着游行于通济桥上,象征“时来运转”。2025年“行通济”将于2月11日、12日、13日(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六)举行。
行通济线路:
路线1(全长2.5 公里):
文华北路(兆祥路口)——文华北路——文华北路(同济东路入口)——同济东路——骑楼通道——通济桥——济世广场——普澜二路(同济路、同华东一路、同华东二路)。
路线2(全长2.9 公里):
季华路(汾江路口)——季华路(岭南大道入口)——岭南大道——同济东路——骑楼通道——通济桥——济世广场——普澜二路(同济路、同华东一路、同华东二路)。
路线3(全长3公里):
卫国路(汾江路口)——卫国路——普君西路(普君南路入口)——普君南路——同济东路——骑楼通道——通济桥——济世广场——普澜二路(同济路、同华东一路、同华东二路)。
路线4(全长2.3 公里):
文华中路(季华隧道顶路口)——文华北路——文华北路(同济东路入口)——同济东路——骑楼通道——通济桥——济世广场——普澜二路(同济路、同华东一路、同华东二路)。
备用路线(全长4.3公里):
季华路(岭南大道以南)——文华公园(电视塔广场)——文华北路——同济东路——骑楼通道——通济桥——济世广场——普澜二路(同济路、同华东一路、同华东二路)。
潮汕元宵节“营老爷”
潮汕人故土情怀的召唤
在潮汕过年最不可错过的狂欢盛典就是营老爷,即各村从庙里请出神像在乡村街巷中游行祈福,“营”便是游行之意。
潮汕营老爷是当地独特的民俗祭祀活动。从年初一开始,潮汕各地会陆续举行营老爷活动,元宵达到高潮。按潮汕人的说法,营老爷分文营和武营。
文营较为斯文,祭祀仪式后,将神像请上神轿,村民抬神轿沿指定路线巡游,仪仗盛大,鼓乐齐鸣。武营仪式更为激烈,祭祀仪式过后,用红绸将神像捆紧在神轿上,村民抬起神轿疾跑穿巷、跳火堆。因此武营也叫“走老爷”,潮州话“走”是跑的意思。
无论是文营的斯文,还是武营的勇猛,都传达了潮汕人对神灵的崇敬。希望通过祭祀活动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生活安康。“营老爷”看似一样,实则潮汕大小乡村习俗不同,各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有些还令人大受震撼!
盐灶拖神,也叫“揖老爷”,潮语“揖”有折腾之意。营老爷时,各方硬汉争相以拖倒老爷轿为幸,与护神队进行拉扯,当地人认为老爷缺岑(欠拖),越拖越兴旺。盐灶拖神因其热血的营老爷方式刷爆全网。
对潮汕人而言,过年,营完老爷才算过完年。正二月营老爷,是潮汕人的头等大事,也是潮汕人最爱请假回家的日子,海外潮人游子就算请不了假也会把营老爷安排上。
营老爷这一传统祭祀习俗充满着浓厚的潮汕年味,体现了潮汕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因有这样的集体记忆,世界各地家己人能连结在一起,虽然营老爷的形式和方式在变化,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依然不变。
梅州丰顺非遗火龙
龙腾飞舞闹佳节
在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每逢元宵佳节,人们都要用竹篾、稻草扎成“金龙”形状,在“金龙”上安爆竹、插香火,配以锣鼓,燃放舞动“金龙”,俗称“烧龙”,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始于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埔寨世代沿袭相传的民间祭祀礼仪和驱邪祈福的习俗。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当地火龙制作艺人传承创新,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埔寨火龙”。2008年“埔寨火龙”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2022年,在央视《传奇中国节·元宵》节目中,丰顺埔寨火龙惊艳众人。
在喜庆日子里,客家人会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埔寨火龙”就是其中一种极具观赏性的客家舞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顺埔寨火龙制作技艺传承人张自进表示,“埔寨火龙”一般用竹篾结扎,最多的有15节,全长可达40多米,“龙头”“龙身”内装有导火线连接起来的各式烟花、“火箭”,用纸裱面,绘上色彩。“火龙”具有张嘴、吐珠、躬身、摇尾、喷火等功能,在舞动时能自动点燃、发射各类烟花。
“埔寨火龙”表演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当晚进行,特别之处在于龙头、龙身至龙尾都会巧妙地系上不同的烟花爆竹,包含“烧禹门”“烧烟架”“烧火龙”三大项目。同时有火缆队、喜炮队、龙灯队和鼓乐队共100多人配合表演。
来源 | 广州日报
编辑 | 晓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