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作为教育援疆人,肩负着更大的使命责任。吉林省全体援疆教师把这份责任化为动力,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以极大的工作热情投身教育一线,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才智,创造了不菲业绩。”吉林省教育厅援疆干部,阿勒泰地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万锋在总结2024年教育援疆工作时说道。

吉林省第五批援疆工作认真落实第九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关于持续深入推进教育援疆部署要求,坚持把教育援疆作为“文化润疆”“长期建疆”的基础性工程,持续选派261名优秀教师分赴受援县(市)教学一线,着力提升教学水平,突出思政育人作用,帮带培养当地教师,强化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激活受援地教育事业发展内生动能。



深耕教学,补短板、传帮带、促教研

“我们团队的一些教师在高三年级任教,他们过年前一天才能到家。离家五个月了,家里人盼着呢,但是他们很会安慰自己,说专心工作就忘了想家了……”“组团式”援疆教师总领队、阿勒泰地区第二高级中学副校长李勋感慨地说。

吉林省援疆教师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奔赴边疆,辛勤耕耘、坚持不懈,充分展现出无私奉献的援疆情怀。

下课铃声响起,打断了课堂的热烈气氛,师生们意犹未尽地走出教室。

“援疆教师的示范课,对概念的生成、理解与应用极为重视,探究活动设计得恰到好处,动画展示生动有趣,很容易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课堂上师生互动频繁,课前课后还融入励志教育,每一堂课都精彩纷呈,对我的教学工作启发很大。”布尔津县高级中学教师祖拉·祖马斯在观摩援疆教师示范课后,收获良多。

为凸显教学研究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引领作用,在新一批“组团式”援疆教师中,特意选派了5名教研员,充实教研工作力量。

截至目前,援疆教师累计开展示范课、公开课、评课议课、集体备课等活动1.2万场次,将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引入阿勒泰地区,以教研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推动教学水平稳步提升。

春风化雨,润物育人。教育援疆既要输血,更要造血,“传帮带”是教育援疆的重要工作之一。

“261名吉林援疆教师与367名受援学校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开展听评课6000余节、培训225次,指导10名教师获自治区级竞赛奖项,指导43名教师获地州市级竞赛奖项……”翻开这份教育援疆工作成绩单,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清晰呈现。吉林省援疆教师以身作则,毫无保留地将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与专业知识传授给当地教师,助力他们在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方面实现质的突破。

“在师傅身上,我学到的不只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经验,还有她执着于教育事业,严谨勤奋、尽心尽责、细心耐心、追求高品质的工作态度……她就像一部发动机,带动我向前跑。”每每提起自己的师傅赵慧,阿勒泰地区师范学校教师路晨眼中满是敬佩。

在发挥援疆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的同时,吉林省教育援疆努力发掘本省教育资源,搭建桥梁,交流互通。

截至目前,吉林省40所学校与受援地57所学校建立了联系机制。2024年,共组织4批36名教育专家来阿开展为期一周的讲学活动;选派20名优秀中小学书记(校长)、幼儿园园长及后备干部赴吉林省优质学校、幼儿园开展考察交流、“跟岗”学习,使受援地教师开阔了视野、更新了教育理念,促进了阿勒泰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深思育人,“红纽扣”活动硕果丰

为更好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吉林省教育援疆创新性打造“红纽扣”教育活动项目品牌。通过开展主题团队日、观看红色影视剧、与少数民族师生结亲等十项活动,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广大青少年在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树立正确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校园内歌声嘹亮。2024年11月19日,一场以“传承红色基因 坚定理想信念”为主题的团队日活动在这里举行。

“一首首红歌振奋人心,我从中汲取到奋进的力量,我会把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红色精神融入学习和生活当中。”参加完红歌大赛,学生阿依博勒·阿恒别克内心发生了变化。

“以前总以为校园欺凌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它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如果遇到校园欺凌,我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听完了援疆教师的法制课,学生郭正阳懂得了什么是校园欺凌。

“老师们就像朋友一样走进我的世界、倾听我的心声,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学生艾尼瓦尔·土尔动情地说。援疆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结成亲戚,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一起进行刻画创作,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疆的风土人情和自然美景等展现在画布上。创作过程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不仅增进了师生的情感联系,还将文化刻进了孩子们的心里。”吉林省援疆教师马洪军说。

一个个难忘的画面,记录着“红纽扣”的丰硕成果。

自2023年9月“红纽扣”红色主题教育品牌亮相后,迅速在吉林省援助的各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截至2024年12月,共开展活动1500余场次,参与校园文化建设2000余次,师生结亲845人,开展家访762次。“红纽扣”活动以“滴灌式”“浸润式”教育,传承中华文化,弘扬红色精神,增进民族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吉林教育援疆的一张亮丽名片。



深挖潜力,开展个性化课程

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2024年,吉林省教育援疆坚持“因校制宜、打造特色”,立足受援学校实际,挖掘援疆教师特长,着力开发常规教学之外的拓展型课程或需求型课程,不断丰富课程体系,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加乒乓球训练以后,我感觉浑身都是劲儿,上学更有意思了!”乒乓球训练营学生说。

为拓宽培养维度、赋能学生全面发展,阿勒泰市第二中学、布尔津县初级中学、哈巴河县高级中学、吉木乃县直小学分别开展了学习雷锋实践、乒乓球训练营、经典诗歌朗诵、七彩阅读等个性化活动课程,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以劳养德、以体育人、以文化人。

知识成就梦想,技能点亮人生。2024年3月,吉林省精心挑选了12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技工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团队,开设了旅游管理、酒店服务、中餐烹饪、畜牧生产技术等7个当地就业市场热门专业课程,为阿勒泰的孩子们提供有针对性、适配性的技能培训。

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福海县技工学校)吉林省援疆教师领队钟慧玲说:“我们希望把吉林省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特色优势带到阿勒泰,与当地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深化支援,教育软硬件齐支撑

教学楼、体育馆、运动操场、现代化教学设备……在地区各受援学校,吉林省教育援建的足迹随处可见。

多功能厅、风雨操场、智慧图书馆……在阿勒泰地区实验幼儿园,2000平方米的教学楼、标准化18班制设计、先进的教学设备让人眼前一亮。

2024年,吉林援建阿勒泰市第二中学教学楼、综合楼、体育馆项目改造完成,帮助学校购置课桌椅、实验器材、电子计算机等教学设备,提升了学校基础办学条件。

让阿勒泰的学生们有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是吉林省教育援疆和阿勒泰地区共同追求的目标。多年来,吉林省教育援疆努力实现全方位支援,在保障教育人才支援的前提下,着力于教育基建、教育资助、教育机会等其他软硬件支撑,更好赋能当地教育事业发展。

在打造硬件设施的同时,吉林省教育援疆还不断加大软件建设投入力度。

“援疆教材对我们来说是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它能帮助我们掌握知识、拓宽视野,为我们完成学业、圆梦大学助力。”吉木乃县高级中学高三理(1)班学生阿莱拉·叶尔兰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2024年12月19日,吉林省捐赠的语文、数学、英语课外读物等十几种援疆教材落地吉木乃县高级中学,为当地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2024年以来,吉林省教育援疆累计为阿勒泰地区受援县市提供助学补贴、书籍文具等支援200余万元。同时,积极协调长春理工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18所吉林省属高校,增加对阿勒泰地区的定向招生计划,招生名额由原来的192个增加至233个,增长21%。

展望未来,孙万锋说:“2025年,我们将一如既往铆足干劲深耕一线教学,出成果,出成绩;大力开展送教助研,搭建两地互通共建桥梁,重交流,重提升;持续开展‘红纽扣’系列活动,提质升级,形成规模,助力阿勒泰地区大思政教育迈上新台阶。”

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实习记者:包洪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