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陕西一父亲为了报恩,把19岁女儿嫁到荒漠深处,女儿跑了多次不成,哭闹7天,终于认命,不料,30年后她的名字响彻世界。
1985年,19岁的殷玉珍听到了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父亲同意将她嫁到毛乌素沙漠深处的白家,因为白家父子曾经救过他和羊群。
为什么父亲的恩情要拿自己去回报呢?那可是她一辈子的幸福啊,殷玉珍不想嫁,可是她没有勇气反抗,也不知道还能反抗父亲的决定。
于是在一天父亲牵着一头骡子,带上她和一些嫁妆就朝着沙漠深处走去,等看到伫立在漫漫黄沙中的一间小房子时,她的心彻底死了。
方圆十里除了白家的小房子,没有其他的生物和建筑,走进那间小房子,她觉得绝望,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床都是用干草铺的。
第二天她想打开门出去,却推不开,丈夫麻利拿来一把铁锹将门口的沙子铲开,她才成功开了门。
丈夫白万祥老实巴交,一天说不出几句话,即使殷玉珍号啕大哭,哭诉着要回家,他也不阻止,只是默默跟在她身后保护她。
在她走不动后,再默默将她背回家,再给她准备吃的。
殷玉珍也是个善良的人,看到丈夫这样默默付出,她也认命了,决定留下来过日子。
可是一辈子被黄沙埋住,让她感到憋屈,尤其是子孙后代也要面对着黄沙,更让她觉得人生无望。
有一天,她看到墙角仅有一棵绿色植物,那清新的绿色在一片黄中格外醒目,堵在她胸口的那口气好像就找到了出口。
“为什么不种树呢?把沙子治了,人就有了出路了。”她将自己的想法和丈夫讲后,对她言听计从的丈夫果然很支持她。
结婚的第二年,夫妻俩就开始种树,没有树苗就用父亲给她嫁妆:一只瘸腿的母羊,换了300株树苗,种在房前屋后。
毛乌素沙漠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的最高温度能到六七十度,晚上的冷风又能将人冻伤,他们只能争分夺秒,在能出门的时候出门种树。
除了要考虑天气对人的伤害之外,黄沙对他们的打击更是致命的。
第一天他们努力种下的树苗,第二天再看就找不到了,因为一阵风吹来沙子就把它们埋在了地下,刚开始的300株树苗后来只剩了不到100株。
但总算有些树苗成功存活下来,给了他们希望,之后他们外出打工,不要工资只要树苗,一拿到树苗就回家种上。
1989年,白万祥在给人帮工时听到一个大爷说村里有很多树苗,都拿去烧火了,太可惜了。
白万祥一听眼里放光,马上前去放树苗的地方,村长告诉他那是政府拨下来的树苗,让村民们种上治沙,可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见效也慢,根本没有人愿意种。
“我愿意种,都给我种吧!”白万祥很是激动,马上向村长恳求道。村长一听他愿意种,也很开心,但树苗足有5万株,他肯定种不了那么多。
没想到白万祥表示:5万株更好,越多越好!
白万祥马上整理了300株树苗带回家,叫上殷玉珍带上骡子和牛去拉树苗,他们一行拉着树苗穿越沙漠,起早贪黑地干,终于将5万株树苗种上。
日复一日地种树,他们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比如在种树之前,要先种下一些沙嵩固沙,再让羊群把沙子踩实,才能种上其他更高大的树。
为了种树,殷玉珍怀孕的时候还在忙种树的事情,第一个孩子因此早产,从小体弱多病,之后两个孩子也都是艰难生下,小小年纪就格外懂事。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截至2022年,他们在毛乌素沙中种植了乔木杨树、樟子松、油松等植被1000多万株,种植面积达到7万多亩。
他们的事迹被多方报道,殷玉珍的故事被拍成纪录片,感染了国内外的人加入治沙的行列。
殷玉珍很有生意头脑,树木生长沙漠的生态改变,她建立了生态园,带领村民养殖,做成了一条可持续的生产链,不仅他们的生活变好,连带村民也跟着沾光了。
国家对她更是颁发超过100项奖项鼓励,连诺贝尔和平奖都提名她,同时她是内蒙古鄂尔多斯的重要人物,先后担任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等职务。
这样有真才实干的人,当人民的代表,让人民感到格外安心。
参考信息:内蒙古治沙标兵殷玉珍.中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