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今年春节档电影最大的赢家是《哪吒之魔童闹海》,但这种天时地利人和共同造就的票房奇迹,可遇不可求,对于从业人员而言,其实另外一部优秀动画也非常值得参考和借鉴,它就是多年来一直“闷声发大财”的IP系列电影“熊出没,二者都是长期主义造就的国产优质动画,相对而言,后者的成长路径要更为平滑。

“熊出没”大电影诞生十一年,始终稳中有进,截止到目前,《熊出没:重启未来》票房成绩达到了6.84亿,据飞娱财经统计,加上最新票房,“熊出没”大电影已经累计取得近84亿的票房成绩。


作为真正的春节档“常青树”,“熊出没”大电影创造连续五年逆势大涨的成绩,为国产动画乃至IP电影宇宙踏出了一个清晰路径,可以说,摸着“熊出没”过河才是中国动画更务实的出路。

主笔/ 木宇

文章架构师/ 枫叶

出品/ 飞娱财经


中国版“迪士尼”,“熊出没”活成春节档的尺

“熊出没”系列到底在如今的观众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地位?今年春节档有这样一句流行语:“熊出没就是尺,比熊高的都不赖,比熊低的各有各的烂法”质量过关、水准稳定、值得一看,大概就是熊出没多年积累下来的观影心智,这种“思想钢印”,像不像迪士尼和皮克斯给人带来的印象?

在今年“诸神大战”的春节档开映前,《熊出没:重启未来》可谓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个,这点从社交媒体的舆论和院线排片中就可见一斑,但随着各大电影口碑发酵,《熊出没:重启未来》低开高走,然后持续稳定在猫眼实时票房排行的第三名。


从影片质量上而言,豆瓣评分7.0,设定、创意、故事、技术都可圈可点。100年后的地球,已成废土末世,原因是一种变异孢子植物无边界的侵蚀,幸存的人类聚集在一个叫做“守望城”的空中堡垒中,勉强维系生存和文明,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居然是光头强的一个无心之举,为了拯救地球,一个未来世界的小男孩小亮通过时空穿梭机回到过去,与熊强三人组共同改写人类命运。

赛博科幻、人心人性、奇幻冒险、自我成长,《熊出没:重启未来》在内核上早已不局限于儿童片的范畴,架构元素上也并不逊色于任何国际动画大片,从观影体感上而言,视效也是一流院线电影,为了体现电影中的“守望城”细节,制作团队使用自主研发的技术,建了一个直径超过6公里上千栋不同建筑的宏大城市,并经受住了细节党的检验。


如果它是一部名不见经传的新电影,或许还能收获“惊艳”等评价,但它是“熊出没”,对于熟悉的观众而言,它的水平就应该这样,深挖这种“稳定输出”的原因,至少可以总结出如下三个关键点:

第一,稳定受众的VIP客群。从2012年首度推出《熊出没》动画片,到2014年上映院线电影,再到2017年正式锚定春节档,熊出没陪伴了一代代人成长,当年的孩子们也逐渐长大,而过年看熊出没也成了很多家庭的保留项目,从情感附着到习惯养成,熊出没IP早已成为春节档合家欢电影的不二选择。

第二,从“低幼化”破圈“成人化”。在站稳“合家欢”这个心智后,熊出没系列并没有停留在儿童片的低幼化层面,而是不断打破观影壁垒,尤其是近五年来对科幻题材的All in,让越来越多的成人走进影院。

第三,与时俱进,不断升级。虽然形成了稳定的IP效应,但熊出没并没有“炒冷饭”停留在舒适圈,而是不断突破和创新,在题材上涉猎奇幻、冒险、亲情、环保、科技等多种主题,在设定上横跨基因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时光穿梭等前沿元素,技术上,每一部新作都在视效上有所突破。

归根到底,熊出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IP复利之路,也赢得了观众这样一句评价——“情节一波三折,逻辑通顺,技术成熟,《熊出没》大电影比绝大多数国产动画更有诚意,也更用心。”


国产动画IP电影该如何摸着“熊出没”过河?

质疑熊出没,理解熊出没,成为熊出没,从电影工业和商业市场的角度而言,国产动画IP电影真正走向成熟,不仅仅在于“大圣”和“哪吒”的天才创造,而是有更多“熊出没”的稳定发挥。

如何摸着熊出没过河,至少有以下几个路径可以参考:

首先是市场策略的精准和深耕。在对于客群的运营上,可以采取“反漏斗式”逻辑,即从核心受众入手,再层层扩圈。比如前文提到熊出没的合家欢定位,相关数据显示,系列电影亲子观众占比稳定在62%-65%区间,但25岁以上成人观众比例从2014年的18%攀升至2024年的41%。这种观众结构的蜕变,核心就在于熊出没的"三层洋葱"叙事模型:外层是儿童向的萌系画风与动作喜剧,中层是青年观众偏好的科幻冒险,内核则嵌套着城市化、亲子关系等社会议题。


但熊出没并非一上来就建立了层次如此丰富的叙事,而是逐步推进的结果,近五年来的科幻叙事,也是建立在前六年的核心受众积累上的外拓。并且值得一提的是,熊出没在IP深耕上做到了延续与创新并存。比如每部电影保留30%的固定角色与场景确保IP辨识度,同时引入70%的创新元素维持新鲜感。《雪岭熊风》引入山神传说拓展世界观,《重返地球》搭载太空歌剧架构,《逆转时空》则通过平行宇宙激活怀旧情怀,《重启未来》又加入了时空穿越提示环保母体,这种"稳态变量"法则使系列电影既保持品牌延续性,又规避了审美疲劳风险。

其次是搭建属于自己的动画电影工业标准。“标准化”永远是电影工业成熟的黄金定律,从2017年起,“熊出没”主创团队就一直实行“团队并行”的赛马运作方式,由两到三个团队同时创作,前期创作团队大概40人左右,到了动画、建模、组装、合成的高峰期,一个项目团队人数可以高达300人。

与此同时,为保证电影创作不偏离主线,在《熊出没》开发的各个节点,还设置了一个绿灯会审核机制,由专门的智囊团审核每一个阶段的故事、分镜,并提出问题和建议,主创团队据此去进一步商讨、调整和修改。

流程化和系统化必然会带来内容制作上的工业化积累。以去年上映的《逆转时空》为例,全片场景超200个,渲染角色达506个,特效镜头超1800个,高潮戏份镜头特效分层超百层,而今年的《重启未来》场景量比去年更大,华强方特集团执行总裁尚琳琳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表示,片中的母孢模型就达到2000万面以上,母孢喷发出的粒子数量更是达到亿级规模,导致一个灯光镜头迭代的过程版本,渲染时长累计可达上百小时。


最后是打造IP运营的商业闭环。从这个角度而言,熊出没母公司华强方特才是真正的国产版“迪士尼“,其早在2007年就开始布局主题乐园,伴随着2012年“熊出没”IP的诞生,华强方特将其元素融入了其中39个乐园,又打造了3个以“熊出没”为全园主题的乐园。根据《2023年度主题乐园和博物馆指数》报告,“方特主题乐园”以8569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从全球排名第五跃升至第二位。

而“熊出没”的IP运营远不局限于实景娱乐领域,《熊出没》的IP授权已达200个,涵盖了文具、玩具、食品饮料等多个领域,总共覆盖3000多个产品。通过跨行业、跨领域、跨媒介IP运营建立起的完整商业闭环,不仅将“熊出没”的IP价值不断延展,带来的丰富收入也沉淀为持续反哺电影创作的资金池。


“熊出没”未来启示录:中国动画的范式转移

某种意义可以说,“熊出没”IP的成功,更大的意义并不在于动画电影内容创作上的,而是动画电影工业范式构建上的,对行业而言,如何以更科学的“投资式”运营逻辑替代过往“投机式”赌博逻辑,更加成为无法绕过的命题。

我们需要“哪吒”的“惊才绝艳”,同样也需要“熊出没”的“量大管饱”,它为中国动画开辟了新的范式,同样值得行业借鉴:比如流程大于灵感,建立从市场调研到观众测试的标准化流程,让创作摆脱对个人才华的依赖;比如生态重于内容,构建"电影+乐园+衍生品"的立体生态,使IP价值突破票房天花板;再比如耐心高于豪赌:在持续深化核心IP价值的基础上渐进式创新,拒绝为突破而突破。


关于渐进式创新,尚琳琳曾介绍过,华强方特对熊出没系列IP的开发可以总结为。所谓守正就是基本世界观,基本的人物关系是不变的,《熊出没》本身幽默、接地气的风格是不变的。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创新。为了做到创新,华强方特首先“卷”编剧,让故事的主题和节奏更加紧凑、流畅,让电影的主题和世界观与时俱进;其次,角色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第三,在视效上下功夫,不断为观众提供更沉浸式的、更丰富的视听享受。

站在中国动画工业化的关键节点回望,《熊出没》十一年征程的价值早已超越单个IP的成功,其构建的"市场需求导向+技术标准先行+全产业链布局"模型,为国产动画提供了可复制的工业化模板,这个始于电视荧屏的丛林故事,正以另一种方式重塑着中国动画的产业基因。

值得一提的是,合家欢电影往往也是为电影院拉新最多的电影类型,灯塔数据显示,《熊出没》的观影人群中有45%是“零屏观众”,所谓“零屏观众”即一年来唯一一次进电影院的观众,在所有电影中,《熊出没》是零屏观众最多的一部电影,也就是拉新最多的一部电影。

或许在未来电影史的书写中,《熊出没》最深刻的启示,不在于如何打造爆款,而在于证明了中国动画完全可以建立自己的工业标准与商业哲学。

♡ 「飞娱财经」用心出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