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美国似乎仍旧怀揣着那种凭借少数军队即能震慑世界的旧时代幻想。
五角大楼最近起劲地推销一支所谓“随时待命”的精锐部队,称其为针对中国的三路合围之力。这一消息被《新闻周刊》近乎炫耀地披露出来,让人不得不质疑,其真实目的究竟为何?真的如他们所声称的那样具备威慑效能吗?
首先,我们来聊聊这支被冠以“今夜就能开战”之名的部队。据报道,在中国周边的部署是由3艘两栖作战舰艇领路,随后跟进的是5000名海军陆战队员,这一配置似乎意在强调他们的快速应对危机能力。
这支部队背后的战略,显然不仅仅是为了秀肌肉那么简单。实际上,美国正在通过持续深化与其他亚太国家的军事合作,加强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这是一项潜在的战略布局,旨在全面施压。
美国军方在中国周边的部署包括了从日本到菲律宾的大范围兵力布置,这其中,核动力航母“华盛顿”号和“美国”号两栖攻击舰组成了一个5.5万人的震慑部队。在航母打击群的构架下,“华盛顿”号负责远程打击,而“美国”号则通过搭载F-35B隐形战斗机提升其作战能力。这些措施无非是想要凸显美军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与此同时,美日之间的军事合作也在进一步深化。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年初举行的“铁拳25”联合演习。根据日本媒体的补充,这系列演习的主题是夺岛作战,这无疑是针对“台湾有事”的情境而设计的。在这个背景下,美日高层会晤后发布了联合声明,强调台海和平是两国的共同利益。这背后的用意显而易见:美国希望通过拉拢盟友,削弱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同时在高科技与能源领域加强控制。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样的军事姿态能否产生预期效果?或者说,会不会反倒引火烧身呢?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中美之间的较量早已超越单一的军事对峙,扩展到了经济、技术等多个领域。因此,美国目前看似强势的军事部署,实际上是一种防御性措施,意在巩固其在亚太地区即将丧失的主导地位。
如果深入分析,美军的装备老化、故障频发已经成为常态。在面对解放军日益提升的军事实力和迅速的应对能力时,答案也愈发清晰:美国的威慑策略可能会反过来让自己处于被动局面。例如,舰艇的老化和频繁出现的技术故障问题严重削弱了美国海军的作战能力,甚至连标榜为先进战机的F-35B也屡次坠毁。
因此,美军口中所谓“随时待命”的部队,并没有表面看来那么可怕。即便真的到了需要动手的时刻,它们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值得怀疑。事实上,美方这样的军事动作,更像是出于维护自身安全的无奈之举,而非靠实力碾压对手的主动进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