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起,比亚迪旗下首批21款车型将全面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2月10日,王传福在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正式宣布,并希望通过比亚迪“天神之眼”系统,让每一个人都能畅享高阶智驾。这包括王朝系列(秦、宋、元)、海洋系列(、海狮、海豚(参数丨图片))等10万元级新能源汽车。
实际上,早在四天前消息披露时,资本市场便已表现出极大热情。当日,在A股市场上,比亚迪股票强势涨停;港股市场中,比亚迪股份涨幅超过9%,而比亚迪电子更是大涨17%。这股股价的飙升背后,反映出资本市场对比亚迪未来发展的乐观态度。
过去两年间,比亚迪通过发动价格战来抢占市场份额。然而,据知情人士透露,近期因主管部门的“窗口指导”,比亚迪如果再加大价格战力度,将面临不小的舆论压力。于是,2025年伊始,比亚迪转变策略,推行“价值竞赛”——在其主流车型上大规模普及智能驾驶系统,并且加配不加价。
业内人士对比亚迪的迅速转型感到惊讶。如果比亚迪的自研智能驾驶方案能够在短期内顺利交付,这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闪电战”,令众多竞争对手猝不及防。其影响之深,以至于其他车企的智能驾驶团队不得不效仿,在春节期间加班加点赶工。
比亚迪能否在这一“价值竞赛”中保持领先,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智能驾驶技术革新?这场智能化的竞速赛,比亚迪究竟会给市场带来怎样的冲击?
从“电动化霸主”到“智能化引领者”?
市场正悄然发生变化,当“油电同价”成为行业标配,“科技平权”正成为厂商的宣传口号。特斯拉FSD使用率上升、中国新势力品牌的城市辅助驾驶加速落地等趋势表明,智能驾驶技术、用户接受度和商业模式正迎来三重拐点。
与此同时,高阶智能驾驶技术不再是高端车型的专属,开始逐渐渗透至下沉市场。小鹏汽车MONA M03以不到15万元的起售价,配备了XNGP智驾系统;长安汽车日前宣布,2025年开始将在10万级别车型搭载激光雷达,近期还将推出阿维塔07pro+车型,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
曾经只出现在25万元及以上车型的高级辅助驾驶功能,已逐渐下探到15万元以内乃至10万元级别车辆的标准配置。比亚迪也嗅到了危机,随着新能源市场越来越“卷”,未来将会有更多高阶智驾加入到低价位车型中,这无疑会动了比亚迪的基本盘。
此前,比亚迪在智能化水平上一直被业界认为过于保守,其中低档车型通常仅配备自适应巡航、车道居中、自动泊车等基础智能驾驶功能。这使得比亚迪在智能化的赛道上始终停留在行业的第二、第三梯队,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明显。
2025年开年,比亚迪的叙事逻辑陡然转向:“智能化”取代“电动化”成为新关键词。王传福不再拘泥于“自动驾驶是忽悠”的旧言,在本次发布会上重新强调,“大家以前可能有一种误解,说比亚迪不重视智能化,其实我们是做技术的,一直是做的多,说的少,技术不成熟,我们就不发布。所以很多技术我们一拿出来就会大大超越许多人预期。”
此次比亚迪揭开了“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的序幕,意在让高阶智能驾驭走进寻常百姓家。“2024年中国售出的车辆只有不到10%的有高阶智驾,而我国70%的汽车消费者都是购买20万元以下,我认为好技术就应该人人可享,智驾的普及,一定要照顾到每一个人。”王传福在发布会上称。
天神之眼开启“智驾平权”
比亚迪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策略与其在其他技术领域的策略本质上并无不同,均采取了“市场换技术”的模式。通过与智能驾驶供应商的合作,比亚迪迅速补齐了自身在智能驾驶功能上的短板,待技术逐步掌握后,再转向全面自研。
例如,比亚迪腾势N7搭载了Momenta的端到端智能驾驶方案,而方程豹豹8则使用了华为的ADS 3.0系统。这种合作模式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效果。
腾势N7
然而,随着智能驾驶功能的广泛应用,传统汽车制造商不得不在规模成本和量产速度之间做出权衡。选择合作供应商的方案,意味着企业需要承担高额的平台开发费用、车型适应费用以及每辆车的软件授权费用。以高速导航辅助驾驶(NOA)为例,单车的软件授权费用约为1000元左右,这对年销量达数百万的制造商而言,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了解比亚迪的人都知道,比亚迪对垂直整合的追求是刻在骨子里的,基本上除了玻璃和橡胶不做自研,其他环节都会尽量自研。这样的结果是,“内部供应商的价格会让外部供应商难受,若外部供应商以这个价格拿单大概率会亏本。”比亚迪内部人士称。
在比亚迪眼里,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把与这些技术相关的产品毛利通通消化在自己的体系里。
而比亚迪自研的“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该系统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结合比亚迪自主研发的高算力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和端到端的算法架构,能够实现整车各类传感器的高度融合感知。比亚迪首创的分布式控制算法布局极大提升了整车智能驾驶的响应速度与驾驶体验,实现了在潜在危险发生前的早期识别、快速纠正和精准控制。
正如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所言:“整车智能,才是真智能。”该技术架构以整车智能与智电融合为核心,通过更强的硬件支撑和璇玑架构的整车融合感知,实现了超人类安全网的规控,推动了BAS 3.0和超人类驾驶辅助的广泛应用。
实际上,比亚迪智能驾驶团队在过去一年中经历了多次整合,逐步加大了自研力度。目前,比亚迪的智能驾驶方案主要分为天神之眼C(DiPilot 100)、天神之眼B(DiPilot 300)和天神之眼A(DiPilot 600)三种,算力分别在100Tops以下、250Tops和500Tops。
100采用纯视觉方案,无激光雷达,由12个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组成,自研计算平台,智驾芯片以英伟达Orin N为主,其余包括黑芝麻、地平线,可实现高速NOA、代客泊车等功能,主要搭载于10万元至15万元级别的车型,甚至10万元以下车型。该方案也是当前比亚迪自研交付的重点,比如宋L DM-i智驾版、第二代秦PLUS DM-i智驾版、海豹06 DM-i智驾版,以及7万元级的海鸥等。
据悉,自研算法主要用于走量车型,对于上市节奏紧迫且自研算法未成熟的车型,可能会找其他价格较低的算法供应商作为补充。300和600算力产品的算法目前主要依靠外部供应商Momenta。
300 由1颗激光雷达、13个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组成。计算平台由Momenta供应,智驾芯片采用英伟达Orin X芯片,可实现高速+城区NOA,主要用于中高端车型,比如王朝海洋旗舰车型、汉DM-i智驾版、宋L EV智驾版中高配及腾势、方程豹等中高端车型。而600则基于英伟达双Orin X芯片,3颗激光雷达,5颗毫米波雷达、12颗超声波雷达和12颗高清摄像头,主攻城区无图NOA(端到端大模型+车位到车位),在仰望等高端车型上搭载。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在彩蛋环节表示,“支持高快领航的天神之眼C未来还将支持城市记忆领航功能。该功能计划在年底前OTA推送。”
“智驾平权”引发生态重构?
比亚迪敢于掀桌子,背后有不少底气在。
战略层面,王传福曾表示计划投入1000亿元,长期、全方位布局智能驾驶。
算法方面,随着行业内领先玩家逐渐转为端到端+大模型的智驾算法,后来者可以减少前期的探索时间,而随着DeepSeek的爆火,R1 可以蒸馏成自动驾驶车端小模型,适配自动驾驶车端需求,这也势必带来智能驾驶的新革命。可以说,比亚迪享有后发优势。
“比亚迪拥抱DeepSeek。”杨东升在介绍天神之眼C方案时表示,“基于云端的VRM大模型,利用deep seek强劲的知识表达和推理能力,大幅提升自动化的数据生成的效率和质量,帮助我们快速实现1:1万的数据迭代,解决更多的常规场景。”
算力层面,据知情人士透露,比亚迪成立了先进技术研究中心,算力卡通过购买加租赁的方式构成算力平台,目前已购买几个P级别的算力,计划2025年达到E级别的算力,以满足数据量增长的需求。
智动驾驶的比拼最终是数据驱动,虽然比亚迪在算法和算力方面落后于华为等新势力公司,但比亚迪有望凭借规模化带来数据积累能力,力求在1-2年内实现追赶。用王传福的原话来说,“如果说一辆车的数据是一滴水的话,那比亚迪拥有一片海。”
2025年是比亚迪智能驾驶爬坡之年。此前,100、300、600方案的产品占比不到5%,2025年会从不到5%爬到80%,整个爬坡过程覆盖年度车型的百分之四五十。按500万台销量测算,大概能卖200到250万台。
据内部人士透露,“稳定后,100方案大概能占60% -70%,300方案大概能占10%左右,600方案大概能占10%左右。”根据比亚迪内部规划,一年半到两年时间内,会完成所有车型的切换。
比亚迪的激进策略,正在引发连锁反应。
过去,消费者认为“智驾=新势力专属”,而比亚迪通过“技术平权”重新定义了市场认知。一旦10万元级车主也能用上高速NOA,“性价比智驾”将成为比亚迪新的品牌标签,这对以智能化立身的玩家构成直接威胁。
王传福曾说:“比亚迪的每一个技术突破,都是被逼出来的。”这一次,逼它的不仅是市场,更是时代。
不过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当价格战升级为“技术内卷”,若友商被迫跟进智驾标配,全行业研发成本将陡增,而消费者对智驾的付费意愿尚未形成共识,最终可能演变为“赔本赚吆喝”的恶性循环。
可以预见的是,智能化的“比亚迪模式”,或让2025年的中国车市变得更加血腥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