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是什么让法肯豪森在二十年后来到中国,帮助中国抵御日本呢?为了让中国支持德国,法肯豪森来到了中国,一系列让日本人想不到的事情开始发生了。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内阁通过协议妄图让中国屈服,甚至狂妄的写好了给中国的侵略条件------承认伪满洲国,缔结中日军事同盟。然而,国民政府没有理会,选择了抗战到底。因为,1935年法肯豪森上任伊始,就指出日本是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敌人,国民政府必须做好应战的准备,不能不战而妥协退让。此外,他还提出在四川建立大后方,设法实现工业化,以便为中国的抗战提供源源不断的战争物资。同时他建议应开辟西南外运交通线,修建由重庆经贵阳通昆明之铁路,使能经滇越路与国外联络,以获得抗日外援。可以这么说,此后抗日战争战局的发展基本印证了法肯豪森的设想。起初他拒绝接受任何工作,免费当起了中国的抗战宣传员,直到被勒令复役为止。1940年法肯豪森被任命为比利时总督,在这里,他又开启了另一段与中国人的情缘。1940年5月,德军占领比利时。在华人钱秀玲居住的城镇,一个参加抵抗活动的青年被判了绞刑。钱秀玲尝试着前去向法肯豪森求情,最终令罗杰免于绞刑。几年后,钱秀玲为了营救97名百姓再次面见法肯豪森。而法肯豪森也再次出手,救了这些人。

一九三八年春天,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大胜日军,毙伤敌军一万六千余人,俘获装备、物资无数。捷报传来,全国军民振奋。这场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全体军民的奋战,也离不开一个德国军人的指导。他就是蒋介石的军事总顾问-----法肯豪森。

从“侵华”到“亲华”

其实,这并不是法肯豪森第一次到中国。三十年前,他就曾到过中国,在那个时候,他是八国联军中的一员。对于清朝的混乱、国家的衰败,他深感厌恶。但几年后,另一个东亚国家的军队让他大感惊奇。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了陆军强国沙俄的军队。深感震撼的法肯豪森,前往柏林东方大学学习日语,企图研究出这个小国战胜大国的秘密。1910年,法肯豪森到了日本,投身日军,并在次年成为德国驻日使馆武官,这个有着严厉纪律的国家和它的军队,都让法肯豪森充满了好感。



一战德国战败,巴黎和会上英美日公然分赃,德国饱受欺凌。但让身为战败国的德国没想到的是,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主动废除了同德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然而,中国却被当成一个战败国对待,还被日本夺去了山东。德国人,对中国这个饱受侵略的国家,开始感同身受。

实际上,法肯豪森深知,中国与德国是互相需要。中国需要德国的同情、支援,德国则需要中国提供的钨和桐油。在一战中吃了亏的德国人意识到,装甲力量的发展将决定未来战争,这也成为他们日后发动闪电战的基础。然而,要制造坦克,就要有一种稀缺资源-----钨。而要对付坦克,制造优质的穿甲弹,更是少不了钨。德国需要的几乎所有的钨都要从海外进口,而主要进口国就是中国。此外,橡胶也是战略物资,战争同样离不开它。然而世界主要的橡胶产地都被英法控制了,德国只能使用替代品---桐油,而这,也同样几乎全部要从中国进口。



在蒋介石的支持下,他迅速训练与装备了8万中国军队,更之以全副德式装备,并成立了若干炮兵团与装甲旅。在这些编练的军队中,以八十七、八十八师装备最为精良,在后来的“八・一三”淞沪会战中这两个师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自中央军校第七期起,由德国顾问担任教官,将西方军事观念带入中国军队教育训练当中,在此接受教育的各级军官,很快就拥有了现在战争理念。



人虽走,缘未了

法肯豪森并非希特勒的人,在希特勒发动反犹太人的“水晶之夜”时,法肯豪森就对这个一战时的小下士表示反感与不屑。在德国国防军内部他与德军总参谋长贝克、国防部长布隆贝格等人属于同一团体。他们都具有反希特勒的倾向,认为德国的战略利益在中国,应该通过支援中国来削弱日本,从而迫使日本同苏联爆发战争。而一旦中日交战,中苏将会交好,这对德国无疑是不利的。而希特勒幻想着征服全世界,法肯豪森们追求着最大程度地维护德国的利益,他们的观点有着根本的不同。

1937年纳粹德国正式与日本结盟,为了向日本表示善意,强迫法肯豪森辞去顾问职务。法肯豪森不愿离开,一度打算放弃德国公民权,留在中国。但在纳粹德国的压力下,1938年7月,他在广州挥泪登船返国。



1944年法肯豪森发动反希特勒的政变,失败后被关进纳粹集中营。1948年受审时,被判监禁,但因帮助钱秀玲救过无辜百姓又被无罪释放。1966年,88岁的法肯豪森在拿骚悄然过世。但他与中国的的缘分不会消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