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2月25日凌晨 ,卓别林饮酒后服了几片安眠药,随后沉沉入睡,再也没有醒来,享年88岁。
这位天才般的喜剧大师,虽然为世人留下无尽的欢笑,但从作品到人生,却始终展现着“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一深刻内涵。
但卓别林和中国却有一种美妙的缘分,从梅兰芳到周恩来,从上海到日内瓦,这种美妙一直在延续,而鸭子和茅台,则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01和梅兰芳一见如故
19 3 0年,梅兰芳到美国进行访问演出 , 在欢迎酒会上,卓别林结识了梅兰芳。
卓别林对梅兰芳说的第一句话是 :想不到您这么年轻 , 就享有这样的大名 ,真可算世界上第一个让人羡慕的人了。 ”
梅兰芳则说 :十几年前我就在银幕上看到过您。 刚才看见您,我简直认不出来 了 ,因为您的翩翩风度和舞台上判若两人。
两位大师虽然是初次见面,但对彼此却是分外熟悉,言谈之间互相称赞,并非礼节客套,而是互相仰慕,相见恨晚。
那一年,卓别林四十一岁,梅兰芳三十六岁 ,正值壮年的两人自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两个人,看上去实在没有什么关联:一个英国人,一个中国人;一个着西装,一个穿长衫;一个喜剧大师,一个京剧大师。
他们能成为挚友,似乎有点天方夜谭,但看一眼他们的人生阅历,一切又都合理了起来。
从家庭来说, 梅兰芳和卓别林都出生于三代艺人世家,且都年幼丧父,家境贫寒,幼年便学艺入世,饱尝人生艰辛。
从艺术上来说,两人一样刻苦发奋学艺,勇于创新,精益求精,从而成为享誉中外的艺术大师。
而从人生态度上来说,两人更是出奇地一致。
梅兰芳自认是个笨拙的人,没有天赋,全靠苦学。这倒不是大师的自谦,梅兰芳虽然出生于京剧世家,但从他的学艺经历来看,确实不算有天赋。
梅兰芳8岁学艺,《三娘教子》的启蒙唱段怎么背都背不会,气得师父直言:“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他是靠着别人10遍,他100遍的苦练才背下来的。
而且他视力也不行,眼珠木讷单板,他是靠着每天早起看鸽子飞翔,才把眼睛练出来的。
同样的卓别林说自己:“表演中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百分之一是天才。”这也不是谦虚。
卓别林9岁进入兰贝斯贫民习艺所和少年剧团,11岁又进入舞蹈班,吃了远超同龄人的苦,才学得一身好本领。
从人生到艺术,卓别林和梅兰芳仿佛是世界上另一个我般的存在,高山流水遇知音,可谓英雄惜英雄。
六年之后,卓别林来到上海,他和梅兰芳的友谊将继续延续,同时也将开启和上海的缘分。
02和上海的缘分
1936年3月9日,刚完成《摩登时代》的卓别林,开始了自己短暂的上海之旅。
在上海文艺界为卓别林举办的茶话会上,他再次遇到了梅兰芳,故友重逢,气氛格外温馨。
会上很多人想和卓别林合影,但卓别林却拉着梅兰芳先拍了一张他们的合照,细节之处更显情之真挚。
卓别林一直都很欣赏梅兰芳的京剧艺术,也曾现场体验过,但唯独没有在中国欣赏过梅兰芳的艺术,可惜那段时间梅兰芳恰好不登台。
为了让卓别林过过戏瘾,梅兰芳亲自陪同卓别林观赏京剧《火烧红莲寺》。
一曲唱毕,卓别林还未过瘾,于是他又跑到新光大戏院看马连良主演的《法门寺》,原本只准备看十五分钟,可是,一小时过去了,他仍不肯走,用右手在膝盖上轻轻击打着节拍,不时和关注们一起叫好,俨然一个专业票友。
戏散后,卓别林祝贺马连良演出成功,并与之合影留念,一时传为佳话。
除了看戏以外,卓别林这次上海之行自然免不了要和中餐打交道。
卓别林到城隍庙游玩时,吃了芝麻猪油汤圆,因为是第一次吃没有经验,他一口咬下去 ,馅汁直接飞溅到他身上 。
这幅场景有些尴尬,但卓别林却显得很惊奇,他反而倒是很关心汤圆里面的汁水是如何放进去的 ,旁人大笑说这是几千年前仙人传授的诀窍。”
卓别林边吃边点头,做出一副吃惊的夸张表情 ,好似在感叹又是神秘的东方力量,众人顿时哄笑不已。
值得一提的是,在董竹君的锦江菜馆,卓别林还第一次吃到了香酥鸭子,并赞不绝口,对于没有美食的英国来说,香酥鸭子确实算是美味。
18年后,卓别林又一次吃到了中国的鸭子,不过那时已是物是人非,世界早已经变了模样。
03不入美国籍被驱逐出境
卓别林是一个喜剧大师,但同时更是一位斗士,他用《大独裁者》讽刺希特勒,他四处演说呼吁开辟第二战场,他的艺术不知激励了多少人与纳粹战斗,但就是这样一位大师,却因为国籍问题和为工人发了声被美国人驱逐出境。
在新电影发布会上,盛气凌人的记者逼问卓别林为什么不入美国籍?
卓别林说:“我认为无须改变我的国籍,我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世界公民。”
“可是,你是在美国赚钱。”
卓别林笑道:“如果您要算账,可得把问题谈清楚。我做的买卖是国际性的,我的收入75%来自海外,美国从这些收入中大大地抽了一笔税。可见,我还是一个花了大钱、应当受欢迎的旅客呢!”
但卓别林有理有据的反驳,堵不上悠悠之口。更何况,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947年底,当电影在新泽西州一家影院放映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组成了纠察队,他们高举着标语牌,牌子上写着:“卓别林是同路人(意即赤色分子)!”“外国佬滚蛋!”“卓别林是忘恩负义的共产党同情者!”“把卓别林赶到俄国去!”......
由于这些压力集团的恐吓,许多预订了电影的大戏院,纷纷取消了放映,一些小影院的卖座也越来越差,美国已经不再欢迎卓别林了,这里的人们把他看成一个文明世界的敌人。
1952年,卓别林不得不离开生活了40多年的美国,在船上,伴随着美国杜鲁门政府拒绝卓别林返美入境的新闻,卓别林只想赶快逃离这给过他荣誉,又给过他侮辱的美利坚。
崇尚自由和民主的美国人,却不接纳追求自由和民主的卓别林,这种情景简直比卓别林的喜剧还要讽刺。
卓别林带着电影回到了欧洲,这部被美国人嗤之以鼻的电影,却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在美国他受到的是迫害,在那里他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欢迎。
丘吉尔致信卓别林表示谢意,说他很喜欢这部影片;法国教育部长将一枚法国“荣誉军团”玫瑰勋章授予卓别林;意大利总统出席了电影在罗马的首映式......
万千荣耀集于一身,区区美国又何足挂齿!
1953年4月16日,卓别林走进了美国驻洛桑领事馆,交回了他的再入境签证,并说:我永远不再去美国了。
卓别林本想回到故乡英国定居,但孩子们不适应雾都伦敦的天气,于是举家移至气候宜人的瑞士。
在那里他很快就会和中国再续前缘,参加一场特殊的中国宴会。
04一场特殊的宴会
1954年,为了参加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国际会议,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乘专机抵达了瑞士名城日内瓦。
有一天,卓别林忽然接到中国大使馆打来的电话,询问“可否为周总理放映《城市之光》?”
卓别林一向对中国人民抱有友好感情,并早就想和周恩来见面,便欣然应允。
《城市之光》是一出杂糅着喜剧成分的悲剧,卓别林鞭挞了“高贵”的“上等人”,隐喻讽刺了整个社会。周恩来此前就很欣赏这部电影,再次观看仍被深深打动。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当周恩来得知卓别林因在美国抨击社会弊端,为底层人说话,受到美国人的迫害后,特意邀请卓别林及其夫人来日内瓦参加晚宴。
两人一见面,顾不上寒暄,卓别林便急于询问日内瓦会议的情况,周恩来亲切地拍拍他的肩膀说:“一切都和平地解决了,是5分钟前解决的。”
卓别林告诉周恩来说,他上次去上海是在1936年。
周恩来若有所思:“是吗?那是在我们长征之后呀!”
在卓别林的请求下,周恩来为他讲述了红军长征的历史。
卓别林听后惊叹不已,在后有追兵前有堵截,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靠人的两条腿长途作战取得胜利,真了不起。他由衷称赞:“你们的民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你们共产党是个了不起的政党。”
在晚宴上,周总理特意给卓别林推荐了北京烤鸭这道名菜,让他尝尝,谁知卓别林却摇摇头说:“我这个人对鸭有特殊的感情,所以是不吃鸭肉的!”
说完卓别林又对着北京烤鸭毕恭毕敬地敬了个礼,引来席间一阵笑声。
周总理问是何故,卓别林神情庄重地解释说:“我所创造的流浪汉夏洛尔,他走路时令人捧腹大笑的步态,就是从鸭子走路的神态中得到启发的。为了感谢鸭子,我从此就不吃鸭肉了。”
周总理信以为真,真诚地为自己考虑不周而表示歉意。谁知,卓别林又用电影表演式的口吻诙谐地说道:“不过,这次是例外,因为这不是美国鸭!”
更让人惊讶的是,当周总理向卓别林祝酒时,卓别林却对杯中的茅台酒赞不绝口:“我非常喜欢这样的烈性酒,因为这是真正男子汉喝的酒!”并试探性地询问可否送他一瓶?
周总理听后大笑起来,特地让人又拿来两瓶茅台赠送给卓别林。
这是一次极为特殊又极为成功的会面,卓别林对中国的感情由此更加热烈,后来,中国艺术团应邀参加巴黎第二届国际戏剧节,卓别林专程自瑞士飞到巴黎,观看演出,并向中国演员表示祝贺。
1954年7月21日,周总理在同卓别林的合影上签字留言,后来由于不满意自己的签名,又另外签了一张送给卓别林。
这张相片,不仅见证了周总理和卓别林的友谊,还展现了大国外交家和大师艺术家的迷人风采,更让我们梦回那个信仰在空中飘扬的年代,让人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