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寒潮来袭,北京遭遇罕见12级阵风。网友戏称“二月春风不是剪刀,而是青龙偃月刀”。凛冽寒风不仅让人瑟瑟发抖,更让敏感肌人群苦不堪言:灼热、泛红、刺痛、紧绷……这些症状是否也困扰着你?立春后,气温多变,空气干燥,敏感肌护理更需科学应对。
何为敏感肌?
敏感肌是一种皮肤屏障受损、神经血管高反应的综合征。通常表现为皮肤受到外界微小刺激后,出现阵发性或周期性的灼热、泛红、刺痛、瘙痒等症状,最易发生在面部。敏感性皮肤在全球广泛存在,发生率逐年增高。据统计,中国女性敏感肌发生率高达36.1%,而干性肌肤、年轻女性更易成为“重灾区”。
敏感肌的发病因素有哪些?
敏感肌的发生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神经血管反应性增高、免疫炎症反应增加、局部微生态紊乱等因素有关。
1.频繁更换化妆品、过度面部清洁、外用刺激性药物、面部大量长期外用激素软膏、过度接受光电及化学剥脱治疗未及时进行修复等易诱发敏感肌。
2.疲劳、睡眠障碍、节食、吸烟、月经不调、压力及应激、遗传特应性体质等也易诱发敏感肌。
3.环境因素对敏感肌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灰尘、污染物、空调房、气候变化会引起温度和干湿度改变,易诱发敏感肌。
寒冷天气缘何成为“敏感加速器”?
近期,北京的寒冷大风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削弱屏障功能,同时刺激神经末梢,导致敏感反应加剧。
01
温差与干燥
立春后气温波动大,室内外温差加剧皮肤血管收缩与扩张,诱发泛红。
02
大风与污染物
强风携带灰尘、污染物,直接破坏皮脂膜,加重屏障受损。
03
过度清洁与错误护肤
频繁用热水洗脸、强效清洁产品会进一步剥离皮肤油脂,雪上加霜。
如何科学管理敏感肌?
敏感肌的治疗以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皮肤耐受度为目的,以促进皮肤屏障修复、降低神经血管高反应性、减少炎症反应为原则。
01
温和清洁,避免“暴力卸妆”
早晨用清水洗脸,晚上用清水或舒缓类清洁剂洗脸,避免用刺激性洁面类护肤品。每日早晚各一次即可,避免过度摩擦。
02
舒缓保湿补水,筑牢“防护墙”
红斑明显时,可选用舒缓保湿面膜外敷5-7天;症状较轻时,可选择含神经酰胺、透明质酸等成分的的保湿霜,模拟天然皮脂结构,加速屏障修复。若突发泛红刺痛,可厚敷含B5泛醇、积雪草提取物的修护霜,或使用冷藏的医用冷敷贴15-20分钟。
03
严格防晒,抵御隐形伤害
敏感期,建议选择含氧化锌、二氧化钛的纯物理防晒霜,温和不刺激;需要化学防晒时,建议选择无乙醇、无香精、无致敏性原料的防晒霜。生活中,建议及时戴宽檐帽、口罩、墨镜,减少寒风与紫外线直接接触。
04
药物与物理治疗
药物:灼热泛红明显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口服卡维地洛;合并红斑、瘙痒者,可外用抗炎药物治疗或医用敷料辅助抗炎。同时,应积极治疗玫瑰痤疮等原发病。对合并焦虑抑郁者应同时治疗。
物理治疗:对热刺激敏感者可进行冷喷、冷膜及冷超,通过低温物理作用收缩血管,减轻炎症,也可采用红光和黄光治疗。红光抗炎和促进屏障修复,黄光降低末梢神经纤维兴奋性。敏感性皮肤自觉症状消退后,可选择低能量强脉冲光辅助治疗。当敏感症状消失,遗留毛细血管扩张时,稳定期可尝试强脉冲光及高能量激光治疗。
敏感肌避雷指南
1.慎用“猛药”
发病期避免刷酸,避免外用高浓度维C、维A酸等刺激性成分。
2.拒绝“繁琐”
精简护肤步骤,避免同时使用多种功效型产品。
3.警惕“神药”
宣称“3天退红”的产品可能含激素,长期使用小心诱发激素依赖性皮炎。
总之,敏感肌需要耐心呵护,切勿追求立竿见影。若反复发作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排查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等疾病。记住八字口诀:修复屏障,温和护理。愿大家的肌肤在科学呵护下,安稳度过每一场寒风!
参考文献:中国敏感性皮肤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
来源:皮肤性病科
作者:王晓艳
排版:李春慧
责编:范晓 张洁
出品
北京世纪坛医院宣传中心
专栏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