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一直是其周边国家和一些中亚国家的重要能源供应者。这种能源依赖关系长期存在,比如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一直以来都靠从俄罗斯进口电力。

然而,自2022年开始,欧洲一些国家因为政治原因,陆续宣布与俄罗斯进行“能源切割”,这其中包括石油、天然气及电力等领域。

前几日,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决定彻底断开与俄罗斯的电网连接,并接入了欧洲电网系统。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明确表示,他们不再希望对所谓的“侵略国”有任何依赖,立志完全掌控自己的能源系统。立陶宛在这个过程中领先,成为第一个脱离俄罗斯电网的国家。

这种能源独立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可以说是长久以来的梦想。立陶宛的能源部长瓦伊丘纳斯为此感到非常自豪,因为他们实现了长期以来的奋斗目标,把能源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

虽然在短期内,这些国家需要投入巨资进行电网升级,约16亿欧元的支出使其承受了不小的财政压力。



但从长期来看,他们相信这样做可以降低成本,更好地优化电力供应。毕竟,通过欧盟电力交易平台进口电力会让他们与欧盟的关系更加紧密。

当然,无可否认的是,欧洲电价相比俄罗斯的可能会高一些,但这些国家似乎更看重的是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尤其是在政治局势紧张的情况下。

欧盟也对此表示支持,欧洲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称这是波罗的海国家“摆脱威胁和勒索的自由”的象征。

在俄乌冲突初期,这三个国家就已率先停止使用俄罗斯的煤炭和石油,并给予乌克兰更高的支持。

从历史上看,波罗的海三国曾长期被视为俄罗斯版图的一部分,自独立以来,仇俄情绪不断蔓延。这种背景下,他们对俄罗斯的态度几乎可以用“痛恨”来形容。

失去波罗的海三国市场之后,俄罗斯的电力产业确实面临新的挑战。尽管在短期内,这三个国家的过渡可能比较艰难,但长远来看,俄罗斯需要重新思考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



普京曾表示,俄罗斯要长期寻找新的市场和增长点,不仅限于电力领域,还包括其他经济领域。目前,俄罗斯已经在远东和中亚地区加大了能源合作力度,与中国、印度等国加强合作。

对此,乌克兰媒体认为,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正在削弱,“普京又失去了一个敲诈的筹码”。

其实,这三国选择彻底与俄罗斯划清界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俄乌冲突给他们带来了负面影响。

波罗的海国家的这3个国家一直以来对俄罗斯怀有一定的戒备心理,而此次冲突进一步坚定了它们支持乌克兰的决心,并加快了推动北约东扩的步伐。

这样一来,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传统影响力明显受到削弱,而波罗的海国家则在安全保障上愈发依赖欧盟和北约。

与此同时,中亚国家也对与俄罗斯的关系展开了重新评估。由于俄罗斯受到来自西方的经济制裁,中亚国家开始逐步增加与中国、土耳其和其他地区大国的合作,以减少对俄罗斯市场的过度依赖。

这不仅是战略上的调整,也是在应对全球经济变化中的一种必然选择。



面对这些挑战,普京政府似乎也意识到必须有所行动。最近,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表示,俄方愿意与美国就乌克兰问题进行接触,不过前提是要在平等基础上进行,并要求美方考虑到俄罗斯的利益。

这可以看作是俄方释放出的一个不寻常的信号,表明俄方意识到冲突带来的复杂局面,并希望通过对话尽量减少不利影响。

然而,话虽如此,俄罗斯在原则性问题上依旧显示出不愿让步的姿态。毕竟,多年来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付出的代价不小,要放弃“新领地”对于普京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尤其是在国内政治压力下,他必须表现出强硬的立场。

值得注意的是,俄方的这一接触信号尽管显现了一定的积极趋势,但距离真正达成实质性解决方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能够开启对话总归是个好的开始,无论对于俄乌双方还是国际社会而言,都是期待已久的正向发展。

反观中方的立场,一直以来,中国都希望俄乌能够达成停火协议,实现和平稳定。因为只有在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各国才能专注于自身的发展和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俄乌能够借此契机展开有效对话,将为两国民众和整个国际社会带来福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