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听说过“中式父母”这个名词?
这可不是什么好词,而是人们发现全中国父母的某些缺点居然惊人的相似。
在知乎上,有一个2568万次浏览量的提问叫做“为什么中国式父母总是很扫兴?”
其中一个获得3.1万赞同的回答写道:
中国父母的神奇之处在于,和他们分享快乐,快乐就会消失;和他们分享烦恼,烦恼就会加倍。
也是由于这个原因,部分年轻人过年也不想回家。
回家的年轻人,不仅不会得到父母对外出奔波子女的关心,还会催婚加上指责。
好好的年假本来是为了休息,结果回了家一趟反而感到异常疲惫。
最近,一位女研究生由于还在上学没有挣钱,凌晨一点被拜年回来的父亲从被窝拉起来开始审问。
父亲的第一句,就是女孩在家不思进取,只会整天玩手机。
然而,家里有研究生的父母都知道,研究生的生活一点也不比上班轻松。
凌晨还在做实验、写论文都是常态,女孩在家也只想好好休息一下。
见女孩反驳,父亲便开始抨击女孩没本事,本科毕业成绩不好没有留校工作。
但是,由于如今就业环境非常严峻,许多在大学任职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博士起步。
随后,这位父亲又旧事重提,说起了当年填志愿的事情,说女孩不懂得吃一堑长一智。
事实却是,父母不愿意女孩报自己喜欢的经济专业,非要女孩报汉语言文学和英语,这才让女孩被一个不喜欢的专业录取。
见说不过女孩,父亲气急败坏,愤怒地拍桌而起,女孩的手机都被震翻了。
本想着好好回家过年,但最终却以父母和子女的不欢而散收尾。
相互指责是家庭矛盾的源头
经过这么多年的咨询案例,我发现了产生家庭矛盾的一个共同点,那便是相互指责。
每个家庭成员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进而对其他成员进行指责。
站在视频中父亲的角度来看,自己的女儿考了三次才考上研究生,这其中付出的金钱和精力未来也不一定得到回报,心里十分着急。
站在女儿的角度来看,自己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每天凌晨一两点还在学校读书,回家只想好好休息一下,却被父亲凌晨一点拉起来审问。
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那么只会永无休止地吵架。
因为站在每个人的角度,都觉得自己很累很委屈,没有丝毫错误。
在心理学中,“理解”是一种“视域融合”,即两个主体通过不断地互动、交流来找到打通两个“视域”的工具。
“试图理解”往往比“理解”本身更加珍贵,这意味着个体突破自我的“视域”试图理解对方“视域”所做出的努力。
当家庭成员之间开始互相理解时,那矛盾便会越来越少。
最好的爱来自于尊重和理解
在家庭中,由于年龄、三观的差异,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许多家长总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孩子小时候明明乖巧可爱,但怎么越长大越不听话了?
从心理学上来看,当孩子还小时,对世界的大多数认知来自于父母,还并未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上学之后,孩子开始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对一些事物也有了与父母不同的看法。
也就是说,当孩子开始与父母产生分歧时,恰恰是孩子独立人格开始形成的时期。
这时候,专制型父母则会不断地打压孩子,来达到让孩子听话的目的。然而,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叛逆。
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表明,当个体受到过多、过强、过于频繁的外来刺激时,则会产生不耐烦的情绪。
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越管越不听话。
开明的父母则会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只要孩子的观点不出格,就保持求同存异的态度。
正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面对派的多种信仰和不切实际的想法,派的父亲说道:
“有人吃荤,有人吃素,我们大家不可能观点都一致,但我宁愿你相信我不认同的事,也不要盲目的接受一切,首先是要理性思考。”
总而言之,幸福的家庭总是互相体谅,不幸的家庭总是互相指责。
当我们放下心中的成见,子女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父母也不过多控制孩子的人生时,才会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