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4.32亿千瓦时,进账30万元,这是米山顶村2024年度统计数据。前者让该村排位全市风光发电第一,后者改写了村集体收入为零的历史。
米山顶,地处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海拔230米,一步跨三县,上下十八拐。过去,村在山顶,“油点灯,石碾米,挑水走十里”,几乎与世隔绝;现在,村在山下,山顶风光发电,文旅出圈,一跃成为山东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
风光发电,崛起动力高地
2014年,中广核300兆瓦风电场率先落户米山顶,新上150台风力发电机。这是枣庄首座风电场,也是当年山东建设规模最大的风电场,以220千伏线路送出。
山东星球企业孵化有限公司60兆瓦光伏项目紧随其后,先后于2017年、2018年、2020年,分三期建成并网,以35千伏线路送出。
“4.32亿千瓦时发电量,是徐庄镇年用电量的十倍,是山亭区年用电量的二分之一。”国网枣庄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专责揭一鸣介绍说,风光发电为火电独大的枣庄电网带来有益补充,同样带来了现实且严峻的消纳课题。
“从全村看,长期以居民照明为主,属用电低消费区。从全镇看,仅一座35千伏幸福变电站,两项目均无法接入。”揭一鸣说,他们站在枣庄电网高度统筹,中广核风电场接入220千伏君山变电站,星球光伏电站接入110千伏朱山变电站。以行政区划角度衡量,前者跨区县,在市中区接入电网;后者跨乡镇,在北庄镇接入电网。
这些事,村民们不知道,也不关心。大家聚焦的,是项目占地带来的大额租金。
“占地800亩,全为荒山,过去一钱不值,现在是金山银山。” 米山顶村党支部书记米志华介绍说,租金每年19万元,鼓了腰包,活了思路,打开了全村发展天地。
有样学样,村里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光伏发电。2023年3月8日,米山顶村二期光伏项目并网,覆盖大队院等5处公共空间,装机达到187.65千瓦。仅此一项,实现年发电收入11万元。
村上光伏属分布式,需要地消纳。为此,徐庄供电所将160千伏安变压器升级至400千伏安,赶在村二期光伏并网前2天完成增容。
2024年春天光伏大发时段,村委大院光伏板突然“停摆”,联系厂家却远在外地。徐庄供电所网格经理高井龙火速赶到现场,紧急消除光伏板背面接线烧断故障,保障了光伏持续发电。
文旅出圈,引来八方游客
“一步三县”,是网红打卡地,地处米山顶,北邻临沂平邑县,东接临沂费县,界碑立于1997年,是目前名气最大、人气最旺的景观之一。尖山云顶滑雪场,是春节前推出的游乐点,因不收费,天天客满。
这两处,均在山顶,是常年未开发的原生态山林,此前属于无电区。
坚决不让发展等电。考虑到“一步三县”景观距离最近,且只需照明、充电和监控,国网枣庄供电公司采取低压线路延伸方式。2023年6月,新立低压电杆12棵,将电源架入景观台。
“一景一策”,枣庄供电针对米山顶跨村联合规划建设的山路十八弯风光带和山顶农旅融合示范园区,新立15米水泥杆35棵,新上变压器3台,连起山下的10千伏苇湖线,沿途覆盖环山梯田、石林景观、滑雪场、民族特色村寨文旅研学等,为休闲观光、山地运动、生态体验、精品民宿等项目提供用电保障。
2024年10月31日,“好运山东”自行车联赛在米山顶举办,200多名骑行选手,15公里赛程,高井龙全程现场保电。今年春节假日期间,他天天到山顶巡视一遍线路。
山门开,游客来,村民富。足不出户,自家小米、花椒、板栗被高价收购,自己编的高粱杆篦子、麦杆饭筐供不应求,这让85岁的韩再芳老人乐得合不拢嘴,逢人就念叨:“俺当年结婚时穷得叮当响,住石头屋,吃地瓜干,老了赶上了好时候。”
“原生态山水是资源,村里也能吃旅游饭”的想法,萌芽于16年前。2009年3月,抗战影片《沂蒙六姐妹》在米山顶开拍,村委一班人从中嗅到了商机,却始终受资金限制,直至风光发电带来契机。如今,梦想成真,全村人均纯收入2024年达到2万元。
老村新颜,共享美好生活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亭石板房民居……”,这块石碑,立在废弃了40年的米山顶老村村头,守护着这个始于明清以来的山顶石板房。石碑位于三岔口,前方是园区,右侧是风光发电场。
去年秋,76岁的米志银老人将山顶自家老房修缮一新,住了进去,成了全村首个“回迁户”。高井龙闻讯赶来,专为老人敷设了500米低压线。
“跟当年架电上山的那帮人一个样!”看到灯明屋亮,儿孙又送来冰箱空调,米志银老人高兴地竖起大拇指。
老人说的这事,发生在1985年。全村响应国家扶贫政策,从山顶搬到山下,枣庄供电人奋战半月,在青石岩上放炮,往半山腰里扯线,靠着肩扛人抬,为新村通了电,也是山亭区首批通电村。
“当时全区497个无电村,村村都得打硬仗。”今年82岁、原山亭供电局局长刘传振是当年米山顶架电上山的亲历者。登杆作业,他会用老式的三角板,也会用当时新兴的铁鞋,是施工队顶梁柱;他会开大货车、拖拉机、吊车,还是多面手。“每天早上把大红印章和办公室钥匙交给办公室主任,然后带着队伍去架线”。谈到架电,刘传振仿佛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薪火相传,初心不改。高井龙作为服务米山顶20年的网格经理,见证了家家只有一盏灯的过去,亲历了户户冰箱空调的发展,迎来了21户动力用电户的落地。2024年,全村用电达到2.12万千瓦时,较10年前增长7.97倍。
年轻人也往山顶发展。村民米志霞在山顶农旅融合示范园区入口处租了个门面店,手工现做清真月饼,提供动手体验服务,春节期间一天卖出了上千块。
一天跑村上三四趟,成了高井龙的常态。面对更多用电新需求,甚至是用电新挑战,他却越干越有劲头,表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通讯员 鞠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