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为止,特朗普重返白宫还不到一个月,但他却以一系列令人瞠目的操作刷新了国际政治认知。从扬言将墨西哥湾改名“美国湾”到提议将加拿大纳入美国版图,这些看似荒诞的言论背后,实则透露出特朗普政府试图重塑美国全球霸权的野心

与此同时,中美关系也在这一轮政策调整中面临新的挑战,中美贸易战迎来升级、科技竞争白热化、地缘博弈加剧。面对美国的“战略试探”,中国的反应既冷静又务实



2月12日,针对特朗普一系列举动,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授,专门研究美国问题的专家金灿荣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特朗普是在为中国决战做准备,并且目前中美贸易战已经进行到了最后阶段!



特朗普的“双面外交”

这次重返白宫特朗普政府的对外政策呈现出明显的“扩张主义”倾向,如果说第一任期主打“美国优先”的孤立色彩,那么如今的策略更偏向于“主动出击”。美国近期对巴拿马运河的强硬表态,本质上是试图通过控制这一全球贸易咽喉要道,削弱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基础。





特朗普政府还计划通过“领土并购”增强北美本土实力,比如对格陵兰岛的收购提议,以及对加拿大主权的模糊表态。这些举措看似天马行空,实则服务于一个核心目标,为与中国的长期博弈积累战略资源。

当然,这种扩张并非毫无代价。美国的传统盟友如欧洲国家,对特朗普的“交易式外交”愈发警惕,拉美国家虽在压力下暂时妥协,但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难以割舍。这种矛盾使得特朗普的“扩张剧本”更像一场高风险的商业谈判,声势浩大,但实际成效存疑。

除了在外交方面,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贸易的制裁如今也越来越多。



中美关税战2.0

目前,贸易领域仍是中美交锋的主战场。2025年2月,特朗普宣布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10%的额外关税,试图复制第一任期的“极限施压”策略。

但与以往不同,中国的反制措施更加系统化,一方面针对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出口实施精准关税。另一方面则通过限制关键矿物出口、审查跨国企业合规性等手段,削弱美国产业链的话语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反击并非单纯“以牙还牙”,而是基于自身产业链优势的主动布局

稀土等战略资源的出口管制直接影响了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对谷歌等企业的调查则释放出“规则对等”的信号。这些措施背后,是中国制造业的底气——钢铁年产量超13亿吨、造船产能占全球近一半、新能源产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可以说,中美贸易战2.0相对于1.0版本,已从“比拼关税数字”转向“比拼生产力基本盘”

而在军事领域,中国也完全不再是那个依赖进口的“小绵羊”了。



看不见硝烟的“赛博对抗”

在军事领域,中美竞争呈现出“代际跨越”的特点。2024年,中国成功试射东风-31AG洲际导弹,并公开展示具备8000公里航程的“九天”无人机系统。

相比之下,美国近年来的同类项目屡屡受挫,甚至被调侃为“PPT式军演”。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硬件上,更反映在战略逻辑中。美国追求“全球打击能力”,而中国聚焦“区域拒止与反介入”,目标明确且成本可控。



科技竞争则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后发优势,根据《自然指数》,中国在物理学领域的顶尖研究成果数量已超越美国。

AI大模型deepseek、人形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的突破,正在改写全球创新格局,就连游戏《黑神话:悟空》则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文化输出的软实力。



这些成就背后,是中国对工业化与创新融合的长期投入,而非单纯依赖资本堆砌。

面对特朗普政府的频频出招,中国的应对策略始终围绕一个核心,以发展确定性对冲外部不确定性。无论是贸易战中的反制措施,还是军事科技领域的稳步突破,本质上都是依托于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持续增长的创新能力。



美国的“战略焦虑”源于其霸权逻辑的天然矛盾,既要维护全球控制力,又无法承受与中国全面对抗的成本。

而中国选择的路径更加务实,不追求“取代谁”,而是通过夯实自身实力,逐步打破“美国规则”的单向约束。正如中美无人机数量对比所揭示的,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质变”将自然发生。

未来的国际秩序注定充满博弈,但历史经验表明,真正的赢家往往是那些保持战略耐心、专注解决自身问题的国家。对于中国而言,只要继续推进改革、释放创新潜力,便能在这场“持久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美博弈进入深水区,从贸易战到科技角力,每一步都牵动全球神经!您如何看待特朗普的“扩张剧本”?中国凭借全产业链优势与创新突围,能否在持久战中占据主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是坚信实力破局,还是预判新的变数?快来留下您的观点,与万千读者共探未来格局!

参考资料

金灿荣:特朗普在做与中国决战的准备,但有两方面出乎意料 2025-02-12 09:58·观察者网
特朗普:不排除武力控制巴拿马运河和格陵兰岛!再提“吞并加拿大”,还称将把墨西哥湾改名为“美国湾”2025-01-08 08:04·每日经济新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