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战争持续推进,为了重整空军防线,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向西方国家请求远程打击战机的支援。在欧洲国家的积极响应下,乌克兰获得了一些F-16和幻影2000战斗机的援助。然而,这些貌似强大的武器却没有给乌克兰带来期待中的改变,反而揭开了令人担忧的局面。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及乌克兰所面临的严峻空中力量对比。尽管北约国家已经提供了97架战机支援,其中91架为二手F-16,但面对俄罗斯装备精良、数量庞大的空天军,乌克兰的这些"拼多多"组合显得力不从心。
俄罗斯的空中力量如同密集的炮火,而乌克兰的航空力量就像徒然想用打火机扑灭森林大火。这种显著差距令乌克兰飞行员心生怯意,甚至在按导弹发射按钮时都徘徊不前。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西方制造的先进战机在乌克兰战场上被迫充当高级防空炮的角色。白天,它们躲在加固的机库里以防导弹袭击;到了晚上,它们才有机会侦察和打击无人机。看似强大的四代机,在无情的战场上被缩减成《红色警戒》中的防空履带车。
幻影2000-5F,这款法国造的战斗机,在巴尔干半岛的过去曾取得辉煌成绩,如今在乌克兰的天空中却难以施展。面对俄罗斯的"柳叶刀"自杀无人机和伊斯坎德尔导弹,这些复杂的机械设备需要恒温机库的维护,并且起飞仍需在俄军侦察卫星的盲区内进行,这样的条件让它们的实战效能大打折扣。
俄罗斯在这场战争中展示了其在战争经济学方面的深厚造诣。每当法国或荷兰的战机到达乌克兰,俄罗斯卫星都会迅速捕捉到位置,并命令导弹部队进行精确打击。可以说,这些战机的交接仅仅为俄军提供了一个个“精准坐标”,凌晨三点俄军的导弹就如同“死亡快递”一样,精确打击乌克兰的军事设施。
俄罗斯的策略显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充分计划和部署的结果。通过摧毁高价值军事目标的基础设施,他们大大降低了直接击落单架昂贵战机的成本。不难想象,摧毁存放F-16的恒温机库以及相关支持设施,远比消灭这些行动中的战机要划算得多。
同时,俄罗斯还在时间线上布下了一盘大棋。就在乌克兰的技师们还在研究英文说明书时,俄罗斯和印度合作签署了苏-57战机的生产协议。五年内,苏-57的年产量将从个位数增长到三位数。等到北约凑齐了那97架老旧战机,俄印联合的"五代机4S店"可能已经铺满整个欧亚大陆。
乌克兰当前的处境不仅取决于俄罗斯的强大攻击力,也因为北约援助的局限性。例如,法国的“凯撒”自行火炮生产速度缓慢,而美国的“毒刺”导弹仍然依赖年代久远的生产设备来制造。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当俄罗斯将博物馆里的T-55坦克改装成无人战车时,乌克兰士兵正接受如何操作M1A1坦克的培训,这种技术鸿沟显得格外突兀。
俄罗斯在这场军事对抗中,巧妙地利用了各国的资源与技术。他们通过和印度合作以较低成本生产更先进的装备,并利用现有的铁路网络快速运输大量物资,这种灵活的战争经济模式将西方的军事援助显得相形见绌。
反观北约,其军援计划总是显得拖泥带水,每次交接都像是在玩“找茬”游戏。乌克兰获得的装备中常常藏着不包括关键零件的清单、受到版本限制的技术规格,北约似乎一直担心乌克兰会用这些装备去攻击其他国家。
总体来看,乌克兰在这场持续的战争中面临重大挑战。尽管西方国家的援助为乌克兰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面对俄罗斯的强大攻势,这些援助尚不足以扭转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