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中英法三国曾携手启动的核电项目——欣克利角C项目,传来一则消息:工期将延迟到2029年。

光听这个或许还不觉得有啥,可如果要说该项目,是从2007年就开始筹备的呢?



如今都十多年过去了,不仅没有建成,项目预算也从一开始的160亿英镑,增加至460亿英镑。

但这事说起来,还真怪不了了别人,是英国自己将中国排挤出局,才造成如今的场面的。

毕竟以中国现在的建造速度,只要5年就能建成。

那么,当初英国为何要排除中国?



从合作典范到濒临烂尾

欣克利角C项目,原本是英法两国核电合作的典范。

早在2008年,两国就签署了核电友好协议,为双方在这一领域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



法国电力公司作为项目的牵头方,凭借其在核电领域的雄厚实力和丰富经验,承担起了项目的主要建设任务。

然而,繁琐的审批流程、当地民众的抵制、不断上涨的成本,无一不考验着项目参与方的耐心和决心。



就比如在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发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核电安全的担忧。

受此影响,英国民众对欣克利角C项目的抵制情绪也日益高涨,要求政府叫停该项目。

面对公众的质疑和压力,英国政府不得不对项目进行重新评估,导致审批进程一再延迟。

就在该项目一筹莫展之际,中广核集团的加入为其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2015年,这家中国核电巨头与法国电力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为该项目带来了雄厚的资金支持。

对于中广核而言,参与欣克利角C项目,只是其进军欧洲市场的第一步。

通过在英国三个核电项目中的逐步参与,中广核希望能够打开欧洲市场的大门。

将其先进的核电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向更广阔的天地。



2016年9月,在经过了漫长的谈判后,中广核与法国电力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

以33.5%的持股比例,成为了项目的重要参与者。

这一合作在当时备受瞩目,被视为中英核电合作的里程碑式事件。

然而,好景不长,2016年6月,英国公投决定"脱欧"。

这一决定带来的政治和经济震荡,也波及到了欣克利角C项目。



脱欧后,英国对华政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美国的影响下,一些英国政客开始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对中国企业参与本国基础设施项目产生了戒备心理。

他们担心,中国企业掌控了英国的核电站,就等于掌控了英国的能源命脉,这将对英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更是借"国家安全"之名,对在英中资企业进行排挤和打压。



欣克利角C项目,自然也未能幸免。

尽管中广核一再强调,参与该项目完全出于商业考量,并无任何政治目的。

但仍无法平息某些英国政客的疑虑。

他们不断向政府施压,要求对中国企业的参与设限,甚至完全排除。



中广核退出欣克利角 C 项目

2019年,这家中国企业与法国电力达成协议,决定逐步撤出欣克利角C项目。

在履行完既有合同义务后,中广核明确表示,不再为项目的超支部分买单。

中方的退出,无疑给欣克利角C项目带来了沉重打击。

失去了中国企业的资金支持,项目建设陷入了财务困境。



英国政府以项目商业属性为由,拒绝承担额外的成本。

而法国电力虽然技术实力雄厚,但在财务和管理上却独木难支。

项目进度一再受阻,完工日期也一拖再拖。

原本预计2025年投入运营的首批机组,如今已经推迟到2030年以后。



与此同时,项目成本也在不断攀升。

据估计,欣克利角C项目的总投资额,可能高达500亿英镑,远超最初的预算。

面对项目的窘境,英国政府非但没有反思自身的错误决策,反而试图让中国企业继续"掏腰包"。

他们或是公开呼吁中国企业"履行责任",或是暗中施压,试图迫使中方重新加入项目。



这种厚颜无耻的行径,自然遭到了中方的断然拒绝。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多个场合明确表示:

欣克利角C项目是一个商业项目,中方企业完全按照商业原则参与其中。

在履行完合同义务后,中方已经退出了该项目,不再承担任何责任。



如今,欣克利角C项目已经成为了一个烫手山芋。

巨额的亏损,无限期的延迟,再加上合作伙伴的相继退出。

昔日的明星项目,如今已经面临着烂尾的风险。

而这一切,都要归咎于英国政府短视的政策,和对中国企业的不公正对待。



英国核电产业的沉浮

曾几何时,英国在世界核能领域可谓是一派风光无限。

早在1932年,英国科学家詹姆斯·查德威克,就率先发现了中子的存在。

自此之后,英国在核能研究和应用上一路狂奔,成果斐然。



1956年,当世界上其他国家还在为核电站的建设绞尽脑汁时。

英国已经率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商业核电站——考尔德堡核电站

在随后的岁月里,英国更是建设了14座核电站,堪称当时世界核电产业的领跑者。

然而,上世纪80年代,撒切尔政府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核电私有化的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为政府减轻财政负担的同时,也让英国的核电产业走上了衰退的道路。

1980年到2004年,短短24年间,英国的核工程师队伍就经历了一场腥风血雨般的洗礼。

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和长期稳定的投资,许多优秀的核工程师纷纷离开了这个行业。

他们的数量从9000人锐减到不足1000人,犹如一支经历了惨烈战斗的军队,只剩下零零落落的几个幸存者。



2007年,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和稳定的投资,许多核电站不得不面临关停的命运。

就连昔日的能源巨头英国能源集团,也未能幸免,陷入了破产的边缘。

进入21世纪,英国的核电发展更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眼看着现有的核电站将在2028年前陆续退役,英国面临着巨大的电力缺口。



据估计,届时英国将损失约20%的电力供应。

同时,在全球减碳的大趋势下,英国也需要大力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实现减排目标。

英国政府承诺,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而发展核电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举措之一。

然而,问题在于,经历了多年的衰退,英国的核电产业已经千疮百孔,极需重振雄风。

建设新的核电站,成为了摆在英国政府面前的一道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但是,由于多年的产业衰退,英国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许多关键技术已经被其他国家超越,本土的核电设备制造业也几乎消失殆尽。

人才方面,由于长期缺乏吸引力,英国的核工程教育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新生代的核工程师寥寥无几。

而资金方面,由于核电项目投资巨大、回报周期长,私人资本难以独力承担,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



面对这些挑战,英国政府不得不四处寻求合作伙伴,以期尽快填补自身的能力缺口。

然而,由于"脱欧"后英国对华政策的转变,以及美国的干预和遏制。

英国最终还是决定将中国企业,排除在合作之外。

这一决定虽然迎合了某些政治家的口味,但却给英国能源集团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结语

如今,欣克利角C项目已经成为了一个烫手山芋。巨额的亏损,无限期的延迟,再加上合作伙伴的相继退出,这个昔日的明星项目如今已经面临着烂尾的风险。

而这一切,都要归咎于英国政府短视的政策,和对中国企业的不公正对待。曾经在核电领域叱咤风云的英国,如今却走到了这般田地,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