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余之言在一个内幕资料上看到二战期间日本秘密制定的掠夺被占国财宝的计划。为落实此计划,战时的日本专门成立了一个由军人、间谍和黑道人士参与的庞大的神秘组织,整个亚洲有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财富,由此流入日本人的金库,中国的众多瓷器、艺术品、文化典籍、黄金、文物等国宝亦横遭洗劫。

围绕这则史料的相关内容,余之言先后用了十二年时间调查研究,系统搜集和深入挖掘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实施烧杀掠抢的史实。他暗下决心,要以文学的方式揭露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秘辛。

2024年末,作家余之言谍战密码系列小说第四部《行走的秘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小说以30余万字的篇幅,讲述了一场护国宝、 保国祚的惊险暗战。



以解密的方式叙写历史、刻画人性

小说《行走的秘符》的结构设计精巧,由“破译者说”和正文章节两部分组成。“破译者说”以韩剑雄女儿韩纪军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对父母的人生轨迹和爱情经历进行追踪叙述,由此逐步破解那本藏宝密码秘符手册;正文部分主要针对“破译者说”那部分内容,以上帝视角展开相应叙事。余之言告诉南都记者,这样的架构意在实现女儿与父母两代人间隔时空进行心灵交流,从而增强小说的立体感和悬疑性;同时拉开宽阔的叙事空间,让中共地下组织、共产国际间谍组织、国民党情报组织、日伪特工组织中的各个主人公,在抗日战争背景中粉墨登场,追索国宝的情报工作与战争、爱情、信仰与个人成长多条线索交织展开,达到以解密方式叙写历史、刻画人性的效果。

尤为巧妙的是,小说中由韩剑雄编写的宝藏密码本,其密钥是由他和妻子纪贞仁的爱情故事和密语构成的。这就意味着,这部隐藏重大藏宝秘密的手册,只有落到纪贞仁手里,才有可能被彻底破译,并经由纪贞仁传送给中共地下组织,从而使宝藏最终归属自己的国家。

余之言解释道,书中涉及的宝藏密码本为中文手工密码,这些密钥词的设计、构思及破解,是有历史真实密战战例做参照的。另一方面,它也自然地牵扯出了小说中几对年轻人战乱时期美丽悲哀的爱情故事。余之言说,小说中,象征爱情的那对文物金鸳鸯,最终在深海中发出了永不停歇的哀鸣,这便是战争中永恒的爱情绝唱。

《行走的秘符》是余之言谍战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它结合了密码学、符号学、谍报学、建筑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达成了悬疑、惊悚、解密与抗战、谍战、密码战等历史元素的完美融合。有评论家认为,无论是在文学意蕴还是流行品质上,这部小说都是可以与美国作家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媲美的作品。

真正的谍战文学集大成者

余之言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和南京政治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系,为国防大学军队政治工作学研究生。三十多年前,他结识了一些战争年代过来的电台侦听员、密码破译师和革命地下工作者。此后十多年,他年年春节前都到各地去拜访走访这些老无名英雄,与他们吃顿饭、聊聊天,听他们讲过往岁月,讲谍战密战故事。

“文学的力量促使我从灵魂和骨子里崇拜他们,崇拜他们的革命信仰,崇拜他们的职业精神,崇拜他们的文学形象。在我眼里,世上最伟大的文学形象,就隐藏在战争背后这支特殊而神奇的革命队伍里。” 余之言告诉南都记者。

自2021年起,余之言先后出版了《密码破译师》《生死叠加》《隐秘人生》三部具有个人风格的谍战小说,以文学之名为他心中的这些无名英雄树碑立传。其中,由《密码破译师》改编的电视剧《破密》2024年首播,创下极高收视率。《生死叠加》亦由柳云龙团队签下影视改编许可权,有望成为《暗算》《风筝》之后,柳云龙谍战剧三部曲的巅峰之作。

在近期于北京图书大厦举办的《行走的秘符》新书分享会山个,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编剧柳建伟对余之言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余之言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谍战文学集大成者”。余之言的作品专业可信、系统完整、规模宏大,既有烧脑的情节,又有丰富的科学元素,更重要的是,他将谍战文学的疆域进行了突破和拓展,赋予了作品更广阔的社会性和历史深度。

长篇小说选刊杂志主编宋嵩认为,谍战小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挑战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作家和读者。余之言的《行走的秘符》以其专业性强、情节密度高、动作性强、人物形象丰满等特点,为谍战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范例。

余之言则坦言,在创作《行走的秘符》这部小说的过程中,自己的心中时常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悲愤之情。他说:“我想通过《行走的秘符》这部小说,再一次撕开民族至今依然阵阵发痛的疮疤,在血污与沦丧的洗礼中,在痛楚与苦难的咀嚼中,让人们进一步看清日本侵略者的丑恶与罪行;更想引领广大读者走进民族本应具有的性格与精神世界,去认识小说主人公被泼满战争血污却又决绝抗争的伟大人格。同时,也想以此作告诫天下,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是永远不会被野蛮的侵略者所征服的。”

南都专访著名作家余之言


著名作家余之言

最伟大的文学形象隐藏在这支革命队伍里

南都:据说您与战争年代的电台侦听员和密码破译师有过密切的交往,小说中的主人公韩剑雄、纪仁贞、吴英芸、达娃等是否有现实生活原型?他们的故事有哪些让您感动的地方?

余之言:三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一些战争年代过来的电台侦听员、密码破译师和革命地下工作者。之后十多年,我年年春节前都到各地去拜访走访这些老无名英雄,与他们吃顿饭、聊聊天,听他们讲过往岁月,讲谍战密战故事;后来,他们陆续离开了人世,我大都亲身前去参加这些老革命的告别仪式。而每一次,我要以小说的形式,把他们请进革命战争文学画廊、以文学之名为这些无名英雄树碑立传的心愿愈加强烈。文学的力量促使我从灵魂和骨子里崇拜他们,崇拜他们的革命信仰,崇拜他们的职业精神,崇拜他们的文学形象。在我眼里,世上最伟大的文学形象,就隐藏在战争背后这支特殊而神奇的革命队伍里。那些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搜集和回忆这些老前辈史料、构思老前辈故事、塑造老前辈形象、提炼老前辈精神等过程中,受到了荡涤灵魂、融入血脉的革命传统教育。这种教育是刻骨铭心的,成了我生命中最根本的精神支柱。

所以说,这次创作《行走的秘符》,并没有把哪一个具体的老无名英雄当作原型,而是把从这些老革命者身上提炼出来的综合性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赋予到了小说主人公韩剑雄、纪仁贞、吴英芸、达娃等人身上。这些来自不同团体的另类英雄们,他们都能自觉在绝境中坚守道义,勇于担当,忠于信仰。这些绝境,不只是因为战争给生活带来的灾难和困惑,也有心灵和精神层面的困境,更有在解决这些困境时,如何自我冲突,自我否定,从小我走向大我,最终实现华丽蜕变和精神成长。这方面,时时刻刻都在感动着我,促使我着力写出他们在面临极端困境和极限压力中过人的智慧和勇气、隐忍与忠诚;去细致入微地描述这群英雄人物步步曲折惊险的命运历程和峰回路转、不断斗争的胜利成果,以及在残酷动荡、南征北战中人物内心的坚守与执着、痛苦与焦虑。而事实上,他们也正是时刻站在历史和人民的立场上,在各种难以摆脱的绝境中,始终保持信仰不变,志向不变,为组织而战的决心不变。他们选择隐身而为,暗中发力,坚持战斗,以此来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内心深处的政治抱负,从而也定义了他们的人生高度,最终使他们成了一群有理想,有信念,有情怀,有个性,有坚守,有奉献的无名英雄。

南都:小说中提到的掠夺中国民间宝物的日本人的“金菊花组织”是否真实存在?韩剑雄、吴英芸、达娃、康二、灵儿等人,组成的暗剑盟友会又属于什么性质的组织?他们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余之言:日本侵略者掠夺被占国财宝的这个秘密组织,是真实存在的,且由日本皇家成员亲自领导和指挥。但这个组织不叫“金菊花组织”,是为写作方便,我给它起了这个名。因涉及到日本皇家成员,这就需要广泛而详实地搜集和运用史料,且要谨慎地书写相关故事。可以说,我对这个背景的借用极其慎重,真是事事斟酌、句句斟酌、字字斟酌,直到确保万无一失,才写入小说之中。至于由韩剑雄、吴英芸、达娃、康二、灵儿等人组成的“暗剑盟友会”,它是一个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的抗日组织。抗战期间,这种性质的抗日组织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体现了民族气节,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小说“暗剑盟友会”中,确实有日本共产党员康二。历史上,日本共产党组织,是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更是反对日本侵略中国。有不少日本共产党人为此献出了生命。

“金鸳鸯”与战争年代的爱情绝唱

南都:小说中写到几对战乱时期的恋人,韩剑雄和纪贞仁、康二和杉子、布斯和达娃。韩剑雄等人追寻的金鸳鸯,也恰好是爱情的象征。最后金鸳鸯沉入海底,发出永不停歇的哀鸣。您怎么理解这些发生在战争年代的爱情?

余之言:战争与爱情,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世界各国都有描写战争中爱情的佳作出现。在《行走的秘符》中,我设计了三对恋人,他们分别是中共地下组织中的恋人韩剑雄和纪贞仁、共产国际情报组织中的恋人布斯和达娃、日共和日特组织中的恋人康二和杉子。这些特殊战线上的特殊人物,其政治使命高于一切,爱情至高无尚,却都为了完成使命,而不惜牺牲爱情。纪贞仁、布斯、康二等三人,都分别奉自己组织的命令而长年追杀各自的恋人,在这方面,他们曾犹豫徘徊,迟迟下不了决心,最终还是忠诚战胜了爱情,绝决地痛下杀手,从而完成了各自的使命,使“谍报战线什么都可以牺牲,包括坚贞爱情”成了现实。在写这三对恋人的相关爱情故事时,我流了不少眼泪。在正义之战、国家利益需要的时候,一个真正的革命者,理应把“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都统统抛在一边,去义无反顾地牺牲爱情,乃至生命。小说中,象征爱情的那对金鸳鸯,最终在深海中发出了永不停歇的哀鸣。这便是战争中永恒的爱情绝唱。关于这对金鸳鸯,是有一段真实来历的。它本是哈尔滨韩家人祖传下来的宝贝。为隐藏保护好这对金鸳鸯,早年韩家祖先,专门在紫光寺修建了一座独乐殿,而这金鸳鸯就被秘密筑进了栋梁关节之中,只要一拿动这金鸳鸯,整座殿便会轰然倒塌。后来,二战期间,日本人探得了这个秘密,烧毁了这座殿,掠走了金鸳鸯,并带到南京、上海、菲律宾,最终带到了一艘满载财宝的巨轮上运回日本,行至福建牛山岛海域时,被美军潜艇击沉。多年后,中国海军方面打捞这艘巨轮,由于水下水域复杂,加之某些政治因素,打捞行动半途而废,这金鸳鸯并没有被打捞出水。但这金鸳鸯铸造时就有一个功能,只要放进水里,它便会自动发出鸣叫声。只要不离开水,它会永远鸣叫。那么,在这次打捞中,有海军潜水员用精密仪器探测到,沉船海域传出一种似是飞禽的啼鸣声,并录了音,但难以找到声源的具体位置。韩家后人说,那正是金鸳鸯的叫声。小说的最后一句是,金鸳鸯,我的生命,我的灵魂,你何时才能重见天日呀?!

南都:韩剑雄编写的宝藏密码本,其密钥是用他和纪贞仁的爱情故事和经典语言构成的,当中有许多特殊的“一报一密”。这种密码本非常私密,除当事人以外极难破译。可一旦当事人出现意外,密码本负载的情报将无法传递。韩剑雄以这种方式编写密码本的原因是什么?在真实的情报工作中类似“一报一密”的情况是否常见?

余之言:小说中所涉及的密码,都是中文手工密码。那时候,敌我双方非常重要的情报,也是经常采用“一报一密”来传递的。韩剑雄等人,从哈尔滨到南京、上海,再到菲律宾马尼拉,一路跟踪侦察日特“金菊花组织”的藏宝秘密,把所得藏宝信息,都一一密写进了藏宝密码手册,而所采用的密钥,大都是韩剑雄和纪贞仁之间的爱情故事和经典语言提炼而成的。韩剑雄这样做的目的是:战乱年间,自己处处陷入绝境之中而生死难料,随时都可能牺牲生命。这样一来,这部隐藏重大藏宝秘密的手册,不知会落到什么人手里,那么,不管被谁占为己有,得保证不能被破译开,只有落到妻子纪贞仁手里,才有可能因纪贞仁知道其夫妻爱情密语而达成彻底破译。这样就可以通过纪贞仁之手,把手册中的藏宝秘密,传送给中共地下组织,从而使这批宝藏最终归属自己的国家。

有读者问,把爱情密语当作一部密码的密钥,有没有实战参照和科学依据。我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有一个国民党著名将领某司令长官,我地下党不断策反他,家人也劝降他,他左右为难,是起义还是不起义,那段时间他很苦恼,政治上很尴尬。他平时又爱看《红楼梦》。当时他刚启用了一部新密码,于是,就把《红楼梦》第四十六回那个标题,“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中的前半句,当作了他这部密码的密钥词。无独有偶,国民党王牌军欧阳军长,他养了几个姨太太,相互间经常掐得死去活来,搅扰得欧阳军长心烦意乱,长期在感情上很尴尬。在这种心境中,他鬼使神差地把“尴尬人难免尴尬事”,也当作了他的一部密码密钥词。当然,这个密钥词,我军密码破译师肯定是不知道的。但作战需要,必须要破译这部密码。我军密码破译师破译敌军密码,不仅盯着密码技术本身去研究,还要把编制和使用密码的人研究透彻。在久攻那部密码不破的情况下,我破译师灵感闪现,就从那个国民党著名将领当时的政治处境着手分析,觉得他那时候政治上正极为尴尬,又了解到这个将领特别喜爱《红楼梦》那本小说,于是,最终便破解出了“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那句密钥。所以说,无论是政治上尴尬,还是情爱上尴尬,国军那两个人不约而同地都启用了“尴尬人难免尴尬事”。这足以说明,密码既然是人制造的,那就会不由自主地浸染上编码人的某些情怀和情感。这个著名将领那句密钥词及其破译过程是真实战例所有。这个密码战例使我突然想到,我小说中那部藏宝密码秘符手册,为何不能也用某些浸染上主人公情怀情感的语句当作密钥呢?!于是,我便毫不犹豫地把小说女主人公父母之间的某些爱情故事密语,编制成了这部藏宝密码秘册的密钥词。可见,这些密钥词的设计、构思及破解,是有了历史真实密战战例做参照的,那么,这其中到底有没有科学道理呢?答案是肯定的。在这部藏宝密码秘册中,所涉及的密码都是手工中文密码。这种密码,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中,都可以把一句话当作密钥。早年的英文密码,也可以用一句话当密钥。所以,那部密码秘符手册的密钥,是由主人公父母之间爱情故事中某些私密的甜言蜜语提炼编制而成,也是有密码科学技术作依据的。后来,女主人公也正是从编制藏宝秘册之人的情感情怀入手去分析,才成功破译了这本藏宝秘册。

南都:在小说的结尾,韩剑雄的宝藏密码本终究还是消失在历史尘埃中,六个藏宝地点无法找到,留下的只有“爱心丸”沉船的遗骸和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这样的情节设计有何深意?

余之言:大多数读者都喜欢小说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但在这部《行走的秘符》中,我不想制造一个圆满而皆大欢喜的效果。因为,这场侵略战争本身是极其残酷的,侵略者更是极其残暴的,而英雄的中国人民遭遇了多种形式的残害和苦难。所以,小说中被侵略者掠夺走的财产,未能回归国家;几个主人公英雄也都一一献出了宝贵生命。我这是想以此警醒世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铭记历史,吾辈奋发!但是,这部小说,我还是留足了温暖情怀的,那就是浓笔重彩地颂扬了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爱情。书中多处多个浪漫缠绵、为义绝情的爱情故事,是深深感动了读者的。同时,小说中六个无法找到的藏宝点、沉船遗骸,以及那部已经破译却丢失了的藏宝秘册,是作为一种悬念、一种象征、一种希望留给读者的,那些国家宝藏迟早会被国家找到的。

南都:小说的名字为什么叫《行走的秘符》?

余之言:一方面,密码既然蕴含了编码人和破译者的个人情怀和情感,它就有了生命。因为有了生命,它便能行走。另一方面,小说中的主人公一路从哈尔滨到了菲律宾,这部秘册也是一路走一路编制的;而女主人公韩纪军在破译这部秘册过程,也是一个灵动多变、曲折繁复的过程。因了她与秘册中主人公的血缘关系,她在破解之中,又赋予了这部秘册新的生命。所以,也就有了行走的秘符之深刻意蕴。

一部秘册、两种叙事

南都:您此前写过多部谍战文学作品,《行走的秘符》这部小说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您力求在谍战文学的疆域里实现哪些突破和拓展?

余之言:现在写谍战题材的影视剧和小说很多,仅我自己也已经出版了三部谍战密战小说,那么,这次谍战小说最大的挑战和写作难度,是采用何种创作手法来写,才能够做到与别人、与自己不雷同?《行走的秘符》是首部揭露二战期间日本皇家组织掠夺被占国巨额黄金秘密的长篇小说,别人没有写过,这在题材上来说,毫无雷同之处。但具体如何来写,是个愁人的事。光选择这个写法,几乎耗费了我一年的时间,最终才决定以以下创作手法来写,这也就形成了这部小说与众不同的特色:“一部秘册”:一部由一堆怪异的密码、符号、图画、数字及中英日文隐语暗句等组成的藏宝手册,及其破译过程极具传奇性和引爆力。小说借用了密码学、符号学、建筑学、谍报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把悬疑、惊悚、解密,与抗战、谍战、密码战等历史元素紧密融合,从而使破译工作的专业性与小说的艺术性有了较为完美的结合。这些描写,往往比其他一些只依靠史料和想象的作家,在创作上显得更为专业和逼真,由此被评论界称为“中国版《达·芬奇密码》”;“两种叙事”:注重把历史解密叙事、情报学史观叙事等糅合于创作之中,善于在中国隐秘的历史文献中寻找灵感,通过挖掘梳理真实的历史大势缝隙中的隐秘脉络,以大量新解密的文献考证来丰富小说的故事细节,以情报学史观叙事渗入小说故事肌理,使每一章里都有读者意想不到、毫不刻板的危急情势出现。一个契合了真、善、美的理想,在百折不回中轻巧出现,常常使读者惊喜之后陷入深思。前面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都会是后面故事的一个伏笔、一个陷阱;“双线推进”:一为抗日战争时期,几个脱离组织又绝对忠诚于组织的无名英雄,同掠夺亚洲人民财宝的日金菊花组织进行殊死搏杀;二为抗日战争时期和上世纪六十年代,两代人先后秘密破译那部藏宝密码手册而发生的一系列惊世奇闻。这样一来,这群特殊特工的特殊使命,所处的极端恶劣的绝决环境,文学作品中极少见到的特工绝技,使作者成功构画这种诡异生活中的典型人物成为现实;而传奇的人物、惊悚的情节、罕见的题材和贯穿始终的神秘气息,也使这部小说具备了流行品质。“四步分述”:以四步“破译者说”为引子,牵引父女两代人间隔时空交流心灵,共分26章逐渐破解秘密,展开相应故事。亦即,上世纪六十年代,一部藏宝密码手册,以极其神秘的方式,传到了南京某大学数学女教师韩纪军手上。韩纪军运用丰厚的数学和密码破译技术,对这部由一堆怪异的密码、符号、图画、数字及中英日文隐语暗句等组成的天书,在极度秘密的环境中攻研数年,终于达成彻底破译。她惊愕地发现,这部密码手册竟然是父亲在抗日战争期间以生命为代价,专门写给她及其母亲的。里面隐含了二战期间,日本“金菊花组织”掠夺被占国巨额黄金的秘密信息及藏宝秘图。由此,以她父亲为核心的一群遭各派追杀而走上绝境的中、俄、日共产党特工,同日本“金菊花组织”进行殊死搏杀的故事呈现在她的面前。密码手册破译后,以新调来副校长身份为掩护的北京某要害部门特派员、秘密领受公安局暗探任务的前男友、早年某些宝物所有者的后代等,都以不同的隐蔽方式出现在韩纪军的周围,引发了一场残酷而持久的藏宝秘册争夺战。这恰巧又同抗日战争结束那年,她母亲破译这部密码手册复制本后,而引发的国民党特工、日伪潜伏特务、中共地下党组织之间的一场混战形成呼应。

南都:未来还有什么写作计划?

余之言:我下一部最珍爱之作《卧榻之侧》,也刚刚创作完成。这是我的第九部长篇小说,也是我首次写当下现实题材的国安谍战作品。这部书与我的隐秘人生、职身经历、亲身体验、过阅案例、真实事件、使命责任、忧患意识等等密切相关。我已经先后把《卧榻之侧》送到多个领导和专家手里,他们都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多方面的高度评价;我按照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也进行了多轮精心修改。2025年上半年,这部奇书新作将隆重面市。《卧榻之侧》绝对不会让读者失望。它必定会在文学圈和影视圈炸出一声巨响,且会经久不息。因为,我是用一种文学性极强的独特创作手法,写了一部最不像谍战小说的另类经典谍战小说。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