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宝山区的祁连公园里,办起了一个宝山社区美术馆。它由闲置房屋改造而成,居民自发组织运营。去年底获评新一批15家上海市“美术新空间”。
在支持它运营的“社区枢纽站”创办人、艺术家王南溟看来,最重要的是找到激活居民参与的办法。对社区营造团队来说,关键是搭建有效的共建体系。社区里的美术馆,要结合居民的反应,更多考虑居民真正需要什么。
一座居民自发管理的美术馆
1月17日,第一财经记者来到位于公园中心湖畔的宝山社区美术馆。下午,美术馆活动排得很满。
午后,在与公园一路之隔的保利叶之林1期居委会居民活动室,王南溟给居民和上海锦秋学校的学生举办讲座,主题是“艺术反对文学:形式主义批评理论与现代绘画”。
在居委会二楼,宝山社区美术馆改造了一面墙,把意大利画家杰伦科维奇·芭芭拉的童趣画和中国小朋友柳佩的作品挂在一起。这些画由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原创插画展提供支持,陈伯吹是出自宝山的中国儿童文学泰斗。王南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改造虽小,但装裱、照明等坚持做到专业,居民和物业看到成效后都很高兴,愿意支持美术馆继续改造社区里的公共空间,添加艺术元素。
讲座散场后,居民和学生一起到宝山社区美术馆。在馆内的一个展厅,展示着孩子们的画,画中有社区美术馆这栋房子,也有秋日的落叶。去年11月底,13组家庭以亲子形式参与“艺术家庭营造计划”,在老师的指导下写生。美术馆把整个活动做成了一次“过程展”,“闭幕式”就是孩子们领回自己的作品。王南溟告诉孩子们,作品的装裱、布展、陈列都是美术馆的重要内容,还给大家留了作业,每人在家里找一个合适的地方设立“家庭美术馆”,把自己的画挂好,拍照分享。
2024年4月,宝山社区美术馆创立“流动馆长制”,流动馆长们轮流当主理人,负责日常运营。他们中既有公司职员、退休职工,也有擅长管理维护工作的地铁调度员、具有古典文学基础的名校毕业生,都是艺术领域的“素人”。
美术馆建立了“馆长日记”“工作排片表”“参访者留言本”和“志愿者工作指南”,流动馆长负责招募新一批志愿者。社区枢纽站团队和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师生也会为美术馆的运营提供支持。
一年来,宝山社区美术馆已经举办了3次展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教师和年轻艺术家纷纷参与,宝山区图书馆则支持发起社区读书会等阅读活动。展览和活动将公园辐射范围内的几个大型居住区和学校纳入,也拉近了蕰藻浜北岸沈杨村与南岸社区之间的距离。据了解,将于今年春天举办的下一个展览,是关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在云南做的人类学田野调查。
做艺术社区的持续之道
对一座社区美术馆来说,怎样长期持续下去才是关键。美术馆怎样扩大艺术的影响力,让居民更自然地接受?团队怎么样保持行动力,做到稳定地建设社区?这些问题都直指大城市社区营造实践。
自2018年创办“社区枢纽站”以来,王南溟已在众多项目中有过实践和思考。在上海浦东陆家嘴街道东昌新村的星梦停车棚、东昌大楼楼道美术馆、市新小区电梯美术馆等在老旧小区内组织起来的艺术社区项目,以及与刘海粟美术馆合作的“粟上海”等公共文化平台项目,均引起了业界关注。近期他与第一财经分享了最新的认识。
第一财经:宝山社区美术馆是怎样办起来的?
王南溟:2023年疫情以后,宝山区绿化市容局盘点闲置空间,宝山区文旅局要再次启动公共文化服务。他们参观过社区枢纽站在陆家嘴做的艺术社区,对我们有所了解。他们认为宝山应该办社区美术馆,就让我们一起考察。我住在祁连公园附近,知道公园里这栋闲置快10年的房子。居民希望把它用起来的呼声一直在,它是在公园建造之初配套设计的,原定开茶室,但一直没有经营,我们看过之后觉得可以用来办美术馆,就联系有关部门。区绿化市容局把这个地方免租交给区文旅局。
这种项目一般有两种模式,常见的是政府出钱委托给机构来做。我们在陆家嘴艺术社区创造了一种新模式,先在居民区里面发动,居民动起来以后跟我们形成配合,建立居民自治、我们支持的机制。
资金有限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宝山社区美术馆用区文旅局提供的装修资金,但是只够做毛坯内部装修的,外立面都没动。这笔钱我们用来搭建移动展墙,用专业的石膏板、木板,把美术馆开起来。美术馆的灯具是玛雅照明提供的,布展是Art Zhou来做,都是行业顶级的专业机构,跟我们之前做艺术社区一样,他们友情支持。
运营管理是需要钱的,但我们大家参与美术馆的运营不拿一分钱。保利叶之林、锦秋花园、滨江公园壹号等几个最近的居民区,居民都来参与,还带动了锦秋学校。虽然没有预算付补贴,志愿者和流动馆长们愿意坚持做下来。
宝山区妇联知道这个项目以后,主席亲自去申请市级基金,经过答辩通过,有5万元投入美术馆用来举办工作坊。我们办了很多场工作坊,艺术家都免费来。我给居民做讲座跟在学院里讲课标准是一样的,但也不拿钱,也是在做志愿者。
第一财经:回看这个过程,你认为做艺术社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王南溟:我们用艺术社区的营造方法,让居民成为主体,把小孩、家长、老人都带动了,之前在陆家嘴、虹口、东明路街道等,一开始就动员居民,盘活以后我们撤离,不在任何地方占地挂牌,要培养他们自己做下去。
比如培训,我带居民到中华艺术宫看展览,给大家导览、做讲座。经过培训,他们都会做导览,社区里的每个展览,他们都能给观众讲。我们团队撤出以后,不定期地会把一些信息反馈过去,或者再有一些项目和互动,比如调研考察、大学生社会实践、外地美院来沪交流活动等,形成一种流动的参与性。
我们不想搞成固定人群的封闭乐园,现在有一些自称是社区营造的项目有“自嗨”倾向,我是不赞同的。艺术社区是我们和居民一起营造的,最后要让给他们去自治。他们可以积累社区治理能力,让自己变回主体。
和老旧小区的居民打交道不简单,我们用艺术的方式,让最不好打交道的居民变得可以交流,而且愿意出来做志愿者。艺术跟社区治理结合,艺术家来做艺术动员,带居民一起把环境营造成美术馆,而且要做得高级别,像星梦停车棚里面,展览主办方都是最专业的美术馆、博物馆,不停地举办展览,居民也很开心。
用这套方法当然省钱,因为没有专业人员要发工资。这样做的好处是,就算经费不够,但是大家都以朋友的角色,认可艺术社区很有意思,支持意愿更强。去年秋我们在陆家嘴市新和东园两个居民区的“艺术电梯”项目就有中国银行赞助。
第一财经:社区美术馆在公园里,它的管理具体要怎么实现?
王南溟:这个模式真的是值得介绍。开馆之后,日常维护我们基本不管,我只管一些内容和外部合作。美术馆的钥匙放在公园门卫室,流动馆长来了就到门卫室拿钥匙。有什么事情可以请公园帮忙,公园门卫也成了志愿者,也很开心能参与艺术活动。
美术馆不是24小时开放的,流动馆长和志愿者团队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观察到下午是人流量比较大的时段,就定在下午开馆。我们会付一点保洁费请阿姨,但基本上是流动馆长自己来打扫卫生。
美术馆的所有事情都是群策群力,我们有五六十个志愿者,志愿者和流动馆长都是自主排班,值班时间如需变化就互相弥补。流动馆长是有相对固定时间的,这样才能对管理起作用,我认为他们愿意抽出时间免费来工作,是我们的荣幸,不能强迫人家来,流动可以让大家心里没负担。同时也在招募志愿者,有时候遇到来参观的居民觉得合适,流动馆长就会发出邀请,把观众发展成志愿者。
第一财经:你怎样发动周边社区的居民来美术馆参与活动?
王南溟:居民会跟着我一起布展、一起搞活动、一起招募。在这个小区讲座,我就多邀请一些旁边小区的居民来,让小区之间通过艺术打破围墙。后面我们再多发展几个学校,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宝山社区美术馆是一个艺术动员空间,目的不在馆本身,而是有了这个空间,可以在这里做动员,再分散到各居民区和学校去动员更多人。在美术馆做过志愿者、流动馆长的人,接触专家的可能性高,一起看展览、聊艺术,相当于在一所社会大学里学习。“环上大”的很多小区有上海大学老师居住,但他们跟社区关系不深,让他们出来的唯一方式就是我们利用社区美术馆的机制带动他们出来,这比居委会去找他们要好。